16. 主的同在我的力量
如果你想要靠圣灵来纠正一些情况,你就会发现这需要一个过程。“忍耐”和“恩慈”是圣灵所结的两个果子《加5:22-23》。在《林前13:4-8》这爱的篇章里,一开始就说道:“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忍耐”可说是在等待时机来采取行动,但“恩慈”是在时机成熟时所采取的行动。
1、耐心与忍耐各位弟兄姐妹,平安。信徒在地上所得的最大祝福,就是有主耶稣与我们同在了!试想想,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竟然与我们这些常常犯罪的人同在。这难道不就是神的慈爱与恩典,浇灌在我们身上吗?就连施洗约翰也告诉众人,他就是给主耶稣解鞋带也不配(参考《可1:7》)。想必,这是因为他不仅明白主耶稣的尊贵身份,他也知道自己是何等堕落、败坏的。
1、我们与主的身份和地位有天渊之别
虽然,主耶稣称我们为祂的朋友(参考《约15:15》),但实际上,我们与主耶稣的身份和地位,有天渊之别。毕竟主耶稣的真实身份是神;拥有神一切公义、慈爱、圣洁等等的属性。而当祂以人的样式活在地上的时候;即使祂与我们一样,凡事受过试探,祂却没有犯罪(参考《来4:15》)。这跟我们所做、所想的是恰恰相反的。因为,即使我们领受了神的恩典、得到了神儿女的身份,我们依然会常犯罪、怀疑神、违背神,并且做出叫圣灵担忧的事等等。其实,惟有当我们了解我们的软弱与不足,是无法与主耶稣的完美与荣耀相比的时候,我们才明白主耶稣所施的恩典是何等的浩大!这就有如彼得看见、认识了主耶稣的刹那间,他立即《路5:8》…就俯伏在耶稣膝前,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试问,今日的信徒是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主耶稣的呢?我们有否经常带着敬畏主的心来仰望祂,并预备心随时接受主的吩咐来行事为人呢?还是,我们已经把主耶稣当成是一位,受神委托来伺候我们、满足我们需求的仆人呢?
2、主耶稣的同在,对我们有何意义呢?
当我们彻底地明白主耶稣的真实身份后,让我们来思考:主耶稣的同在对我们来说,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1)主耶稣给我们带来了刚强壮胆的心
因着主耶稣是神,祂是大有权威的。因此,主的同在,带给我们的是刚强壮胆的心。《约书亚记1:9》就告诉我们,「我岂没有吩咐你吗?你当刚强壮胆!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因为你无论往哪里去,耶和华你的神必与你同在。」你别忘了,我们的救主耶稣,是能够随时求告天父为他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保护我们,或为我们争战(参考《太26:53》)的。此外,我们也知道主耶稣已经胜过了死亡的权势和毒钩了(参考《林前15:55-57》)。所以,主耶稣在《约翰福音11:25》告诉我们:「耶稣对她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这句话是绝对真实的。因此,我们应当要有确据,死亡是无法得胜那些属主耶稣的人的!既然如此,我们真的不需要惧怕、也不需要惊慌。
2)主耶稣带给我们平安和喜乐
主耶稣的同在,给我们带来了平安和喜乐(参考《腓4:9》)。《约翰福音14:27》就说道,「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的,不像世人所赐的。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世人所追求的平安,往往就是那些,只有在问题解决之后,还是当自己拥有很充足、很好的条件时,才会得到的平安。但是,主耶稣所赐的平安,却是我们还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就能够得到的平安。因此,即使我们在世上会有苦难,但因有主与我们同在,我们便能够放心而不被苦难所胜(参考《约16:33》)。另外,当我们见主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就会有喜乐,并且这喜乐是无人能夺去的(参考《约16:22》)。
3、我们要如何得到主同在的确据呢?
《马太福音28:20》说道,「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而主所吩咐我们的话,就在圣经里了。换言之,若我们常常紧捉住圣经所记载的话,我们便能够看见主耶稣与我们同在的证据了!另外,主耶稣也曾应许,祂要将真理的灵赐给我们。圣灵不仅会引导我们明白一切的真理,祂也会指教我们当说的话(参考《约16:13;路12:12》)。因此,每当我们在阅读神的话语时,我们得到了感动;又或者当我们遇到使我们担忧、绝望的情况时,我们能够想起神的话、神的应许,我们就要确信,那便是主耶稣藉着圣灵来与我们同在了!
主的同在是真实的;是我们应当能够体验得到的。这样,无论我们遇到任何的风浪,我们也不会惧怕,反而能够重新得力!因为,那与我们同在的主,已经得胜一切了。愿神的恩典引导我们!
没有耐心的人似乎什么都等不及,他们希望什么都能及时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耐心并不是一种难以体现的美德。如果你怕在上有权柄的人,或想要讨好比较有钱或有势力的人,对他们有耐心就显得容易多了。你还会时常给他们疑问的好处,比较能包容他们的缺点等等。然而,对比我们软弱、卑微或不合作的人要有耐心,这就真的需要忍耐了。而且,在面对苦难时,忍耐就变得更加艰难了。当我们受伤时,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得到医治,但这是需要圣灵特别的恩典,就是要在苦难中忍耐。另外,爱人也是需要忍耐的。“忍耐”的传统英文翻译是“longsuffering”,有“长期忍受”的意思。保罗在《林前13:4》用“恒久忍耐”,这意味着要爱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如果一个多年的朋友做了一些使我们愤怒或讨人厌的事情,我们通常都会容忍他,将他的行为解释为他的处理方式或他的个性,并且认同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事实。但如果是遇到另一个不熟的人,我们就可能不想再与他有任何瓜葛了。如果有人讽刺或诽谤我们,我们就会变得不耐烦。我们理所当然地渴望得到人为自己辩护,但同时也很想为自己伸冤或报复,为要快点得着公义。除非有其他人因诽谤而受苦,否则我们最好保持沉默,而让神为我们伸冤,因为上帝比我们更完全,更会秉行公义《罗12:17-20》。不计算人的恶《林前13:5》,就是指能忍耐许多伤害的爱。换句话说,神呼召我们,不只是要我们有耐心,而是要我们能忍耐到底。如果人的罪过、缺点、脾气不带给我们痛苦,这就不算是忍耐了。恒久忍耐是指在我们经历伤害和痛苦时所要显出的爱心。这是需要“彼此切实相爱”,因为这样的爱才能“遮掩许多的罪”《彼前4:8》。基督徒的爱为何要“恒久忍耐”呢?因为基督徒要效法基督,而基督效法父神,忍耐就是上帝的一个主要属性。《出34:6》说到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耶稣曾忍受人的各种诽谤,但却表现出极大的忍耐。主不会因门徒的愚昧无知而拒绝他们,反而继续教导他们。即使彼得否认了基督,他仍然视他为使徒。显明耶稣忍耐的最大证据,就是祂屈服于十字架,在各各他受刑时,不求父神差遣天使来拯救祂《太26:53》。各位试想想,在你得救之前,上帝究竟忍受了你多少的不信、多少的过犯呢?如果不是上帝的长久忍耐,我们早已经灭亡了。如果不是神的耐心,我们大家早就在地狱里受苦了。祂容忍了我们的不顺服、亵渎、冷漠、不信和罪恶;最后,祂仍然爱着我们。
2、在等待中要有忍耐,在行事上要有恩慈
神的恩慈体现在祂的忍耐中,也体现在祂愿意赐福给我们的心肠,远超过我们所应得的。因此,我们被呼召要在人际关系中呼应神的恩慈。在人际关系里,我们不能斤斤计较,但我们必须以“遮掩许多的罪”《彼前4:8》的爱,不计较人的小过错。在教会里,我们常看到与恩慈对立的“小气和挑剔”,这就导致我们容易放大别人的缺点。我们很快就想要纠正别人的语法、神学或服侍方式,但这会使人感到尴尬。各位,保罗为什么会将长久忍耐与恩慈相提并论呢?我们可能长期遭受人的伤害或对人产生敌意,而为了纠正错误,我们同时怀有反击的敌意并策划报复。但这不是《圣经》中所说的“忍耐”。圣经所说的“忍耐”包括“恩慈”。我们应当对使我们痛苦的人做出恩慈的回应。有恩慈的人是不粗鲁、不严厉、不刻薄的;他们心胸慷慨,对他人敏感和温柔。克拉拉·巴顿(Clara Barton),美国红十字会的创始人曾被一位朋友提醒:在好多年前,她是如何被人伤害过。她说:“难道你不记得别人对你所做过的错事吗?”“克拉拉回答说:“不,我清楚地记得把这件事忘了。”这位蒙恩的姐妹忘了怨恨与报复,却记得“恩慈”,她懂得如何为处于困境中的人提供帮助,这也引导了她的一生。以恩慈待人不仅是使人感觉良好而已;以恩慈相待乃是一种积极的爱的表现。对人有耐心是需要很多的智慧的。神有时对我们失去耐心和恩慈,我们为了彼此建立德行,有时也要寻求这样的智慧。保罗在《罗2:4》就说道,神的忍耐和恩慈是为了领我们悔改。爱的忍耐和恩慈,也促使对方能有敬虔的回应。正如上帝的忍耐和恩慈,也促使我们能有悔改、敬虔的回应。忍耐和恩慈,分别代表了爱的被动和主动的特征。忍耐会使我们为了他人的益处,而能够约束自己;即使在理当发怒的情况下,也不会表现出愤怒。相反的,还盼望人能够看到自己的过错,从而摆脱该有的愤怒。但“恩慈”比“忍耐”是更加积极的。在寻求人的益处时,不会回避那严厉但却能够纠正对方错误的话。《诗141:5》说:“任凭义人击打我,这算为仁慈”。遭到义人的责备乃是一种恩慈来的。恩慈的彰显,不一定每一次都是苛刻的。因为“恩慈”也可以以甜蜜的方式,来传达严酷的事实或真理《箴16:21》。以恩慈待人,就是先为他人着想,后为自己着想。忍耐是等候时机,而恩慈是抓紧时机来行动。这就需要很细密地认识人的需要,才能够为了爱他而采取行动。有恩慈的人,会洞悉他人的内心世界,不会血气或容易发怒。他会温柔地重新建立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使他人得着激励,下次想要做得更好,而且还想要效法那有恩慈纠正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