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信仰:顺服、喜乐与生命见证
亲爱的弟兄姊妹们,今天我们相聚在此,一同深入研读《腓立比书》2:12 - 18这段经文。保罗写下这些话语时,腓立比教会正处在成长的关键阶段。当时,罗马帝国的统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基督教作为新兴宗教,腓立比的信徒们不仅要面对来自罗马社会的文化冲击、异教信仰的干扰,还得应对日常生活里的种种难题。保罗写这封信,就是为了鼓励并引导他们在信仰道路上稳步迈进,坚守真道,成为基督的美好见证。现在,让我们带着敬畏之心,一同探寻这段经文的深刻含义。
一、顺服与得救的工夫(腓2:12 - 13)
圣经背景与释经
在罗马统治下的腓立比城,基督教信仰的传播面临诸多挑战。罗马社会以多神崇拜为主,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与基督教教义大相径庭。信徒们不仅要在信仰上承受外界的质疑和歧视,还需在日常生活中抉择是否顺服神的旨意。保罗深知信徒们需要不断强化内心的信念,所以在经文中,他首先肯定了腓立比信徒以往的顺服表现,“这样看来,我亲爱的弟兄,你们既是常顺服的,不但我在你们那里,就是我如今不在你们那里,更是顺服的” ,他鼓励信徒们,即便他不在身边,也要更加坚定地顺服。这里的“恐惧战兢”并非是对神的惧怕,而是怀着一种敬畏且谨慎的态度。在旧约里,当以色列人在西奈山领受律法时,“遍山大大地震动。角声渐渐地高而又高,摩西就说话,神有声音答应他”(出19:18 - 19) ,那种神圣而庄严的氛围让以色列人充满敬畏。信徒们对待信仰也应如此,认真对待每一个选择,积极主动地追求灵命成长,努力将得救的信仰落实到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之中,这便是“作成你们得救的工夫” 。
“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 ,这一句揭示了顺服的本质。从神学角度看,神是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他在信徒的生命中有着主动且持续的工作。神在我们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激发我们的意志。就像在《耶利米书》中神说:“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耶31:33) ,神通过圣灵在我们内心深处工作,引导我们的行为。我们之所以能够立志去做正确的事,并且付诸实践,根源在于神的运行。比如,当我们面临道德困境时,内心会有一种声音提醒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往往就是神在我们心中工作的体现。神在我们生命中的作为,目的是成就他那美好、圣洁且永恒的旨意,这旨意包含着对我们个人的塑造,也关乎他在世间的救赎计划。
圣经实例
在《创世记》里,亚伯拉罕堪称顺服的典范。神呼召亚伯拉罕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前往一个他未曾知晓的地方。“亚伯兰就照着耶和华的吩咐去了”(创12:4) ,亚伯拉罕没有丝毫犹豫,立刻顺服了神的命令。他带着家人和财物踏上旅程,这一行为充满未知和风险,但他坚定地相信神的引领。后来,神要求他献上自己的独子以撒,这是对他顺服的巨大考验。“亚伯拉罕清早起来,备上驴,带着两个仆人和他儿子以撒,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神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创22:3) ,亚伯拉罕依然选择顺服,在关键时刻,神阻止了他的献祭,并大大赐福于他。亚伯拉罕的顺服,正是神在他心中运行的结果,成就了神的美意,使他成为多国之父,他的后裔将成为神救赎计划的重要部分。
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时,神多次吩咐他要刚强、勇敢,谨守遵行律法书上的一切话。“这律法书不可离开你的口,总要昼夜思想,好使你谨守遵行这书上所写的一切话。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顺利”(书1:8) ,约书亚顺服神的命令,积极筹备、勇敢作战,带领以色列人成功占领了应许之地。他的顺服使神的旨意得以成就,为以色列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撒母耳记上》中,撒母耳年幼时,在圣殿中侍奉神。当神呼唤他时,他起初并不知晓是神的声音,但在以利的教导下,他学会了回应神的呼召,“撒母耳说:‘请说,仆人敬听!’”(撒上3:10) ,此后他一生顺服神,成为以色列著名的先知和士师。在他的带领下,以色列人在信仰上得到复兴,神的旨意得以在以色列民族中彰显。
施洗约翰在旷野传道,宣告耶稣基督的到来,他完全顺服神的使命。“这人来,为要作见证,就是为光作见证,叫众人因他可以信”(约1:7) ,他生活简朴,身穿骆驼毛的衣服,吃蝗虫野蜜,却勇敢地向众人宣讲悔改的信息,为耶稣的降临预备道路。他的顺服使神的救赎计划得以逐步展开,让更多人预备好迎接救主。
彼得最初是一个普通的渔夫,耶稣呼召他跟随自己时,“他们就立刻舍了网,跟从了他”(太4:20) ,他立刻顺服,放下渔网,从此成为耶稣的门徒。在耶稣的教导下,彼得不断成长,后来在五旬节圣灵降临后,他勇敢地站出来传讲福音,引领许多人归信基督。他的顺服和行动成就了神在早期教会建立中的美意。
保罗自己的经历也是顺服的见证。他原本迫害教会,在前往大马士革的路上,耶稣向他显现,“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徒9:4) ,他从此归信基督。此后,他顺服神的差遣,不顾艰难险阻,四处传道,将福音传遍罗马帝国的各个角落。他在传道过程中遭受无数苦难,但始终坚定顺服,因为他深知这是神在他心中运行的结果。
在《启示录》中,那些在患难中仍坚守信仰、顺服神的圣徒,“他们虽至于死,也不爱惜性命”(启12:11) ,他们面对逼迫和死亡,毫不退缩,最终得到神的称赞和赏赐。他们的顺服是对神的忠诚,成就了神在末世救赎计划中的美意。
应用
在信仰生活里,我们对经文的理解不应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落实到日常行动中。接下来,让我们一同看看在个人信仰生活中,如何践行顺服与得救的工夫。
每天清晨,我们要在祷告中开启新的一天,向神祈求指引,让我们在这一天里能顺服他的旨意。比如,在安排当天的事务时,我们要思考怎样的安排能更好地荣耀神。如果原本计划花大量时间在娱乐上,我们要反思这是否符合神对我的期待,从而调整计划,留出更多时间用于灵修和帮助他人。我深知,每一个选择都是与神对话的机会,都能体现我对他的顺服。
在灵修时,我们要专注于研读圣经,把每一段经文当作神对我的直接教导。遇到难以理解的部分,我们不要轻易略过,而要反复思考,结合祷告,求神开启我们的智慧。就像神在我们心中种下探索真理的种子,我们努力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通过这样的灵修,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神的旨意,也更有能力在生活中践行。
当面临信仰与生活的冲突时,我们要以圣经中的榜样为力量。比如,在工作中遇到不诚信的行为要求,我们会想起亚伯拉罕对神的顺服,他在艰难的抉择中都能坚定跟随神。我们会在心里默默祷告:“神啊,求你赐我力量,让我坚守信仰,不被世俗的诱惑左右。” 然后勇敢地拒绝不当行为,以实际行动表明我对神的顺服。
我们在生活中努力践行顺服,这是信仰的根基。而当我们面对生活的压力和不如意时,避免怨言与争论同样重要,这也是我们信仰的重要体现。
我们努力践行顺服,这是信仰的基石,让我们在与神的紧密连接中,不断成长,找到生命的方向。而当我们面对生活的压力和不如意时,避免怨言与争论同样重要,这也是我们信仰的重要体现。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怨言与争论,成为神无瑕疵的儿女。
二、避免怨言与争论,作无瑕疵的儿女(腓2:14 - 15)
圣经背景与释经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生活充满艰辛。罗马帝国的统治带来繁重的赋税和严苛的律法,信徒们不仅要面对物质的匮乏,还要应对来自外界的压力和歧视。在这样的情况下,抱怨和争论很容易滋生。保罗告诫信徒“凡所行的,都不要发怨言、起争论” ,怨言和争论背后有着深层的属灵问题。怨言源于对神的不信任,质疑神的安排。在旧约中,以色列人在旷野的经历便是例证,他们常常抱怨神没有给他们足够的食物和水,“百姓在他们中间发怨言,说:‘我们喝什么呢?’”(出15:24) ,却忘记了神曾多次拯救他们。争论则往往出于自私和骄傲,只关注自己的观点和利益,忽视了神的教导和群体的和谐。
“使你们无可指摘,诚实无伪,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作神无瑕疵的儿女。你们显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 ,信徒应当避免这些负面行为,成为无可指摘、诚实无伪的人。“无可指摘”意味着在行为和道德上没有可被指责之处,“诚实无伪”强调内心的真诚。在这个充满罪恶和悖逆的世界里,信徒要像神的无瑕疵儿女一样生活,以正直、善良、宽容的品格,成为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他人的道路,彰显神的荣耀。就如同在黑暗的夜晚,一盏明灯能为行人指引方向,信徒的美好品格也能为周围的人指引信仰的道路。
圣经实例
在《出埃及记》中,以色列人在旷野中,面对艰苦的环境,多次发怨言。他们抱怨没有食物、没有水,甚至怀念在埃及为奴时的生活。“他们对摩西、亚伦说:‘你们将我们领出来,到这旷野,是要叫这全会众都饿死啊!’”(出16:3) ,神虽多次供应他们,如降下吗哪和鹌鹑,但他们的怨言表明他们对神的不信任。相反,摩西始终保持对神的信心,没有参与怨言,他带领以色列人在艰难中前行,成为顺服神、不抱怨的榜样。
约伯在遭遇巨大苦难时,失去了财产、子女和健康,但他没有向神发怨言。“约伯便起来,撕裂外袍,剃了头,伏在地上下拜,说:‘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伯1:20 - 21) ,尽管他的妻子劝他咒诅神,但约伯坚守信仰,最终神大大赐福于他,他的经历成为信徒在苦难中不抱怨、信靠神的典范。
在《新约》中,耶稣在面对犹太人的质疑和刁难时,没有与他们争论。当法利赛人试图用纳税的问题陷害他时,“耶稣说:‘这样,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神的物当归给神。’”(太22:21) ,他以智慧的回答化解了危机,既没有陷入争论,又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展现出超越争论的智慧和宽容。
彼得在否认耶稣后,内心充满懊悔,但他没有抱怨命运或他人,而是在耶稣复活后,重新坚定信仰,积极传福音。他的转变体现了诚实无伪的品格,成为教会的重要领袖。“彼得想起耶稣所说的话:‘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他就出去痛哭。”(太26:75) ,此后彼得的成长和改变彰显了他对信仰的真诚。
保罗在传道过程中,面对各种反对和误解,他没有与反对者争论不休,而是耐心地讲解福音,用爱去感化他们。他在书信中多次教导信徒要彼此包容、避免争论,自己也以身作则。“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西3:13) ,保罗的言行体现了他对神教导的践行。
在早期教会中,信徒们在面对罗马政府的迫害时,没有抱怨神的不公,而是坚定信仰,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苦难,“他们离开公会,心里欢喜,因被算是配为这名受辱”(徒5:41) ,他们的行为成为周围人的见证,彰显了神的力量。
在《箴言》中,“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语暴戾,触动怒气”(箴15:1) ,教导我们用温和的方式交流,避免争论,这也是信徒在生活中应遵循的原则。
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要时刻留意自己的情绪和言语,一旦有怨言的念头出现,我们要立刻警醒。比如,当遇到交通堵塞,耽误了自己的行程时,我不再像以前一样抱怨,而是在心里默想神的信实。我会对自己说:“神一直看顾着我,这小小的挫折也是他对我的试炼,我要信靠他。” 然后利用这段等待的时间,进行简短的祷告,感恩神的保守。
在与其他信徒交流信仰观点时,如果产生分歧,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去沟通。我们会想起耶稣面对质疑时的智慧与宽容,耐心倾听对方的想法,不急于反驳。我们会说:“我们都是为了寻求真理,让我们一起从圣经中寻找答案,求神带领我们达成共识。” 通过这样的方式,避免争论,维护信徒之间的和谐。
为了更好地做到无可指摘,我们要定期进行自我反思。每周日晚上,我们要回顾这一周的言行,检查自己是否有违背信仰原则的地方。如果发现自己有不够宽容、不够诚实的行为,我们要向神忏悔,祈求他的原谅和帮助,让我们能不断改进,成为神无瑕疵的儿女。
我们在生活中努力避免怨言与争论,展现出美好的品格。而作为信徒,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表明生命的道,让更多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这也是我们喜乐的源泉。
我们在生活中努力避免怨言与争论,展现出美好的品格,这让我们自身的信仰更加纯粹坚定。而作为信徒,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表明生命的道,让更多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这也是我们喜乐的源泉。接下来,我们一同探索如何表明生命的道,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真正的喜乐。
三、表明生命的道与喜乐(腓2:16 - 18)
圣经背景与释经
保罗在传道生涯中,将传播福音视为生命的使命。他四处奔波,历经磨难,只为将耶稣基督的福音传递给更多人。他希望腓立比信徒能够“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 ,这里的“生命的道”就是耶稣基督的福音,包含着神的救赎计划、爱与恩典。信徒表明生命的道,不仅是通过言语宣讲,更要通过生活中的行为举止来体现。对保罗而言,信徒们的信仰实践和福音传播成果,是他传道工作的重要回报。“叫我在基督的日子好夸我没有空跑,也没有徒劳” ,他渴望在基督再来的日子,能够自豪地见证自己的传道努力没有白费,信徒们在信仰上的成长和对福音的践行就是他最大的安慰。
“我以你们的信心为供献的祭物,我若被浇奠在其上,也是喜乐,并且与你们众人一同喜乐;你们也要照样喜乐,并且与我一同喜乐” ,保罗将信徒的信心比作献给神的祭物,在旧约中,祭物是人们向神表达敬意和奉献的方式,信徒的信心对于神来说是极其宝贵的。保罗愿意为了信徒的信仰成长和福音的传播,甘愿付出一切,即使面临死亡(被浇奠)也充满喜乐。他也希望信徒们能因信仰和福音的传播而喜乐,彼此分享这份属灵的喜乐。这种喜乐不是基于物质或世俗的成就,而是源于对神的信仰和对灵魂得救的盼望。
圣经实例
在《使徒行传》中,腓利向埃塞俄比亚的太监传福音,“腓利就跑到太监那里,听见他念先知以赛亚的书,便问他说:‘你所念的,你明白吗?’”(徒8:30) ,他耐心地讲解圣经,让太监明白耶稣基督的救赎,最终太监信主并受洗。腓利通过自己的行动表明了生命的道,使福音得以传播,他也因引领他人归主而喜乐。
司提反勇敢地为信仰作见证,面对众人的反对和迫害,“司提反定睛望天,看见神的荣耀,又看见耶稣站在神的右边”(徒7:55) ,他毫不退缩,详细讲述神的救赎历史,最终成为第一位殉道者。他的见证激励了许多信徒,也让更多人听闻了福音,他虽面临死亡,却充满喜乐,因为他完成了神托付的使命。
保罗在雅典传道时,看到满城都是偶像,他内心焦急,“保罗在雅典等候他们的时候,看见满城都是偶像,就心里着急”(徒17:16) ,于是在会堂和市井中与众人辩论,传讲耶稣基督的福音。他用智慧和口才表明生命的道,虽遭遇反对,但也有一些人信主,“众人听见从死里复活的话,就有讥诮他的,又有人说:‘我们再听你讲这个吧!’于是保罗从他们当中出去了。但有几个人贴近他,信了主,其中有亚略巴古的官丢尼修,并一个妇人,名叫大马哩,还有别人一同信从。”(徒17:32 - 34) ,他为这些灵魂的得救而喜乐。
彼得在五旬节时,被圣灵充满,向众人宣讲福音,“彼得和十一个使徒站起,高声说:‘犹太人和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哪,这件事你们当知道,也当侧耳听我的话。’”(徒2:14) ,那一天,三千人因着他的宣讲信主。彼得激昂的话语,配合着圣灵的奇妙作为,让福音的种子在众人心中迅速生根发芽。他的宣讲表明了生命的道,他和其他信徒一同为这伟大的收获而喜乐。这一场景,无疑是早期教会发展历程中最为光辉的时刻之一,彰显了福音的强大感召力和生命力 。
在《约翰福音》中,撒玛利亚妇人在遇见耶稣后,生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原本生活在道德的困境中,被周围人所轻视。但耶稣与她的对话,让她认识到耶稣是救主,“妇人说:‘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约4:19) 。她回到城中,迫不及待地向众人讲述自己的经历,“那城里有好些撒玛利亚人信了耶稣,因为那妇人作见证说:‘他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约4:39) ,引领许多人信主。她通过自己的见证表明了生命的道,也因带领他人认识基督而充满喜乐。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一个人的过去多么不堪,只要遇见基督,生命就会被赋予全新的意义和价值。
提摩太在以弗所教会,在保罗的悉心教导下,积极传讲福音,教导信徒。他努力应对教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致力于维护教会的信仰纯正和信徒的灵命成长。“你要谨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训,要在这些事上恒心。因为这样行,又能救自己,又能救听你的人。”(提前4:16) 他的努力让以弗所教会得以成长和巩固,他也因自己的侍奉而喜乐。提摩太的侍奉经历体现了信徒在传播福音过程中的责任与担当,以及从中获得的属灵满足。
在《罗马书》中,保罗说:“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腓1:20 - 21) 他将自己的生命完全奉献给福音事业,无论遭遇什么都充满喜乐,这种喜乐源于对基督的坚定信仰和对福音传播的热忱。保罗一生都在践行着自己的信仰宣言,即便面对囚禁、逼迫和死亡的威胁,他对福音的传播也从未停止。他的生命,就是对“表明生命的道”这一使命的生动诠释。
应用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会自然地分享自己的信仰感悟。比如,和朋友聚会时,当谈到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分享自己如何依靠神的力量度过难关。我们会说:“上次我遇到很大的挫折,整个人都很沮丧,但当我向神祷告,从圣经中寻找安慰时,我感受到了神的同在,他给了我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通过这样的分享,希望能激发朋友对信仰的兴趣。
我们积极参与教会组织的网站上的灵修分享资料。我每天会认真准备自己的分享内容,把自己在灵修中的收获、对圣经的理解以及生活中的见证分享给其弟兄姊妹。当看到有人在评论区留言说我的分享对他们有帮助,让他们更加坚定信仰时,我内心充满了喜乐,因为我知道自己在表明生命的道,在为神作美好的见证。
当我在信仰上取得进步,比如学会了更深入地理解圣经、更加坚定地信靠神时,我会在教会的网站中与大家分享这份喜悦。我会说:“最近我在灵修中对神的爱有了更深的体会,这种体会让我在生活中更加宽容、更加有力量。” 通过分享,与其他信徒互相鼓励,共同成长,一起感受信仰带来的喜乐。
当我在信仰上取得进步,比如学会了更深入地理解圣经、更加坚定地信靠神时,我会在教会的网站中与大家分享这份喜悦。我会说:“最近我在灵修中对神的爱有了更深的体会,这种体会让我在生活中更加宽容、更加有力量。” 通过分享,与其他信徒互相鼓励,共同成长,一起感受信仰带来的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