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出悔改的果子
马太福音21:18 - 22记载:早晨回城的时候,他饿了,看见路旁有一棵无花果树,就走到跟前,在树上找不着什么,不过有叶子,就对树说:“从今以后,你永不结果子。”那无花果树就立刻枯干了。门徒看见了,便希奇说:“无花果树怎么立刻枯干了呢?”耶稣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
弟兄姊妹平安!今天,让我们一同深入研读这段经文,从中探寻“结出悔改的果子”这一深刻主题。在上一讲中,我们查考了耶稣洁净圣殿的事迹,这一事件彰显了耶稣至高无上的权柄,而它同样也是理解耶稣咒诅无花果树的关键背景,两者紧密相连,其中蕴含的对立与冲突,正是我们深入理解这段经文的钥匙。
一、经文深度剖析
在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无花果树随处可见,是日常生活与文化象征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从农业层面看,它是当地民众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之一,果实甘甜,既能新鲜食用,也可晾晒储存,以备不时之需 。在宗教与文化寓意上,无花果树常被视为神的祝福、繁荣昌盛的标志。根据当地独特的气候与物候特点,无花果树遵循着先长叶后结果的自然规律。通常,当人们看到枝繁叶茂的无花果树时,便满怀期待能在枝头发现累累硕果。所以,耶稣眼前这棵徒有繁茂叶子却毫无果实的无花果树,显得格格不入,这异常景象成为他传达重要属灵信息的生动载体。
在旧约众多经文中,无花果树多次作为以色列民族的象征出现。如《弥迦书》7:1 中 “哀哉!我(以色列)好像夏天的果子已被收尽,又像摘了葡萄所剩下的,没有一挂可吃的。我心羡慕初熟的无花果。” 生动描绘出以色列民族背离神后,失去神的祝福,陷入衰败、匮乏的艰难处境,也为耶稣咒诅无花果树这一行为,赋予了更为深厚、耐人寻味的属灵含义,暗示着对背离神的群体的警示。
权柄的对立和冲突
毋庸置疑,耶稣拥有至高无上的权柄,是天地万物的主宰。然而,在关乎对神正确敬拜这一核心事务上,当时的宗教领袖们却严重失职,背离了神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
旧约详尽规定,祭司作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保,身负教导民众敬拜神的重任。在《利未记》中,详细记录了祭司的各项职责,从各类献祭仪式的精细流程,到圣所内一切事务的管理,事无巨细,都有明确规范。燔祭要求将祭物毫无保留地完全焚烧,以此表达信徒对神全心全意、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素祭由精心准备的细面、纯净的油和芬芳的乳香混合而成,象征着信徒对神纯粹的敬拜与感恩之情;平安祭则是信徒与神、与他人分享平安、和谐关系的一种献祭方式,旨在促进彼此之间的和睦与亲近。祭司们本应严格依照这些神圣规定,引领民众进行虔诚、合规的敬拜,成为神意的忠实执行者与传播者。
但看看《撒母耳记上》中以利的两个儿子,他们身为祭司,却肆意践踏神的献祭条例。在献祭过程中,他们贪婪地抢夺祭肉,全然不顾神所规定的合理份额与庄重程序,将神圣的献祭仪式沦为满足私欲的工具。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们还与在会幕门前伺候的妇人苟合,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祭司应有的圣洁与操守,彻底背离了神对他们的期许。
再看《列王纪下》记载的玛拿西王,他在位期间,公然违背神的旨意,大肆推行偶像崇拜。他在圣殿这一最为神圣的场所,设立各种外邦神像,让百姓向这些虚假的神明献祭、膜拜。甚至做出让自己的儿子经火这种残忍、邪恶的行为,完全无视神的存在与教导,将神赋予他治理国家、引导民众敬拜的神圣权柄弃如敝履。
当时的宗教领袖们与他们如出一辙,沉醉于世俗的权力、财富与虚荣,忘却了带领犹太人依据圣经启示正确敬拜上帝的神圣使命,致使敬拜的神圣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神的荣耀被亵渎。耶稣以洁净圣殿这一果敢、震撼的行动,如同一记振聋发聩的重锤,敲醒这些迷失在世俗欲望中的灵魂,向世人有力地宣告:真正的权柄只属于神,任何对神权柄的亵渎与僭越,都将受到严厉的审判。
在《约翰福音》2:14 - 16 中,耶稣目睹圣殿里充斥着卖牛羊鸽子的商贩,以及兑换银钱之人公然坐在圣殿中进行交易,将圣殿这一圣洁之地变成了嘈杂、世俗的交易市场。耶稣顿时怒火中烧,他亲手制作鞭子,将牛羊驱赶出去,掀翻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倒出他们的银钱,严词斥责卖鸽子的说:“把这些东西拿去!不要将我父的殿当作买卖的地方。” 这一系列激烈、充满力量的行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耶稣对这种亵渎神权柄行为的深恶痛绝,也彰显出他维护神的圣洁与权柄的坚定决心。
牛、羊、鸽子与祷告声的对立与冲突
耶稣曾明确宣告:“这殿要被称为祷告的殿。”圣殿,作为神在人间的居所,本应是人们与神亲密交流、献上虔诚祷告的神圣殿堂。所罗门王耗费无数心血、人力与物力,精心建造了这座宏伟的圣殿,其初衷就是为以色列人提供一个能够全心全意敬拜神、与神心灵相通的场所。所罗门在献殿祷告时,言辞恳切地祈求:“愿你昼夜看顾这殿,就是你应许立为你名的居所;求你垂听仆人向此处祷告的话。”(列王纪上8:29 )
然而,现实却与神的期望背道而驰。圣殿中,牛的哞哞叫声、羊的咩咩叫声和鸽子的咕咕声交织在一起,不绝于耳,这些嘈杂、世俗的声音,彻底掩盖了本应纯净、虔诚的祷告声。卖祭祀牲畜的商贩们高声叫卖,兑换银钱的人忙着算计利益,整个圣殿被世俗的喧嚣与贪婪所笼罩,失去了往日的庄严肃穆。
在《尼希米记》中,尼希米曾严厉斥责那些在安息日买卖货物的人,他反复强调安息日是神所设立的神圣日子,必须保持其圣洁,严禁一切商业活动。圣殿中的交易行为,与在安息日买卖货物一样,都是对神所设立神圣秩序的公然亵渎。
人们参与其中,天真地以为通过购买祭祀品,就能轻而易举地取悦神,获得神的庇佑。但他们却严重忽略了敬拜神最核心的要素——内心的庄严、敬畏与虔诚。神看重的绝非表面的形式与物质的供奉,而是我们内心深处对他的敬畏、热爱与真诚。
《以赛亚书》1:11 - 15 中,神以严厉的口吻斥责以色列人:“你们所献的许多祭物与我何益呢?公绵羊的燔祭和肥畜的脂油,我已经够了;公牛的血,羊羔的血,公山羊的血,我都不喜悦…… 你们举手祷告,我必遮眼不看;就是你们多多地祈祷,我也不听。你们的手都满了杀人的血。” 这段经文清晰、有力地表明,神对于徒有其表、内心却远离神的敬拜行为,是何等的不满与愤怒。
若我们像这些人一样,只注重外在的仪式是否隆重、场面是否宏大,却忽略了内心对神的真诚敬拜与深刻感悟,即便表面上的敬拜活动再热闹、再华丽,也无法真正得到神的认可与悦纳。就像在一些现代教会活动中,人们过于追求唱诗的技巧是否高超、场地的布置是否精美,却很少真正静下心来,在安静、虔诚的祷告中与神建立深度的心灵连接,这样的敬拜无疑是舍本逐末,失去了敬拜的本质与意义。
宗教仪式和怜悯之心的对立和冲突
宗教领袖和民众热衷于举行各种献祭仪式,他们严格遵循仪式的每一个步骤,力求在形式上做到完美无缺。然而,他们却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所敬拜的神是满有怜悯、慈爱与宽容的神。他们将瞎子、瘸子等弱势群体视为不洁净的象征,无情地剥夺了他们亲近神、参与宗教活动的权利,将这些需要关爱与帮助的人拒之门外。
而耶稣的行为与他们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耶稣一生都在四处行善,他心怀悲悯,主动接近那些被社会遗弃、边缘化的人群,用爱与力量医治病人、抚慰伤者、拯救罪人。
在《路加福音》中,耶稣途经拿因城时,看到一位寡妇正为儿子的去世悲痛欲绝。耶稣心中顿时涌起无尽的怜悯之情,他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去,施展神迹,使寡妇的儿子复活。这一震撼人心的举动,充分展现出耶稣对苦难之人的深切关怀与无尽慈爱。
又如在《马太福音》9:35 - 36 中,“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 耶稣的怜悯并非停留在言语上,而是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帮助那些身处困境中的人们。
再看《路加福音》10:25 - 37 中“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一个犹太人不幸被强盗打得半死,倒在路边,生命垂危。祭司和利未人作为当时宗教阶层的代表,本应践行神的爱与怜悯,却在路过时,对伤者视而不见,冷漠地绕过。而一个撒玛利亚人,尽管在当时被犹太人所歧视、排斥,却动了恻隐之心,他毫不犹豫地上前照应伤者,小心翼翼地为他包扎伤口,不辞辛劳地将他带到店里悉心照顾,并留下足够的钱财,以确保伤者能得到妥善的治疗与照顾。这个故事深刻、鲜明地对比出宗教人士虽对宗教仪式了如指掌,却在关键时刻缺乏怜悯之心,而撒玛利亚人虽不被犹太人接纳,却因内心的怜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真正的爱与善良。
宗教仪式固然是信仰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如果缺乏怜悯之心这一信仰的灵魂,就如同华丽的躯壳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力,徒有其表,毫无实质意义。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经常面临类似的抉择。比如在教会组织慈善活动时,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项任务,机械地完成捐赠物品的收集与发放。而要真正设身处地地去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用心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与内心感受,将神的怜悯与爱,以温暖、贴心的方式传递给他们。曾经有一个教会组织为贫困地区儿童捐赠衣物的活动,有些志愿者只是简单、机械地整理衣物,没有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殊需求和感受;而另一些志愿者则会精心地挑选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衣物,还贴心地附上鼓励的小卡片,用真诚的关怀传递着爱与温暖。后者的行为,才是真正带着怜悯之心在践行信仰,体现了神的爱与关怀。
孩子的赞美和宗教领袖的愤怒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耶稣在圣殿时,孩子们那纯真无邪的赞美声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毫无保留地大声呼喊:“和撒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孩子们的赞美,发自内心深处最纯净的角落,他们虽然年幼,对宗教教义或许还一知半解,但却能凭借着内心的直觉与纯真,敏锐地感受到耶稣身上所散发的神圣光芒与慈爱力量。
然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宗教领袖们却被嫉妒的恶魔蒙蔽了双眼,他们对孩子们的赞美充满了愤怒与不满,无法容忍耶稣在民众心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就像《撒母耳记上》中扫罗王嫉妒大卫的故事。大卫凭借着对神的坚定信仰和非凡勇气,多次在关键时刻拯救以色列,立下赫赫战功,深受百姓的爱戴与敬仰。但扫罗王却被嫉妒的火焰吞噬了理智,他对大卫的成就与声望充满了嫉妒与怨恨,一心想要置大卫于死地。尽管大卫对扫罗王始终保持着忠诚与敬重,从未有过丝毫背叛之意,但扫罗王的嫉妒之心却愈演愈烈,最终陷入了疯狂与绝望的深渊。
宗教领袖们的行为与扫罗王如出一辙。他们自认为是宗教权威的象征,掌控着宗教的话语权与解释权,却因嫉妒耶稣的影响力,顽固地拒绝承认耶稣是神的儿子,是他们一直在等待的弥赛亚。
在《约翰福音》11:47 - 53 中,祭司长和法利赛人聚集在一起商议对策。他们看到耶稣行的神迹众多,越来越多的人因这些神迹而信了耶稣,心中充满了恐惧与不安。他们担心耶稣的影响力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于是说出:“若这样由着他,人人都要信他,罗马人也要来夺我们的地土和我们的百姓。” 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们竟然商议要把耶稣除灭。这一情节充分暴露了他们因嫉妒和对世俗权力的贪恋,而彻底背离了神的旨意,陷入了黑暗与罪恶的深渊。
我们在信仰的道路上,也可能会面临类似的考验。比如在教会的小组学习中,有的信徒看到别人在分享中表达得清晰深刻,对圣经的理解独到而深刻,便心生嫉妒,不是以谦卑、开放的心态去虚心学习,而是选择排斥、诋毁。这种嫉妒的心态,不仅会破坏教会内部的和谐与团结,更会严重阻碍自己的灵命成长,使我们逐渐偏离神的道路,失去神的祝福与指引。
宗教领袖拥有圣经却不明白圣经
宗教领袖们自幼接受严格的宗教教育,熟读圣经的每一个章节,对律法条文倒背如流。然而,他们却始终未能领悟圣经的真正精髓与神的深邃心意。他们对圣经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将律法的条文当作束缚人的工具,而不是用爱与真理去引导人、感化人。
在《约翰福音》中,法利赛人抓住行淫时被拿的妇人,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用律法处死她,以彰显自己对律法的严格遵守。但他们却完全忽略了神的慈爱、宽容与救赎的本意。耶稣却以智慧与慈悲回应他们:“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 这简短而有力的话语,让那些自以为义、满口律法条文的宗教领袖们哑口无言,陷入了深深的羞愧与自责之中。
还有在《马可福音》7:1 - 8 中,法利赛人和文士指责耶稣的门徒吃饭前不洗手,违背了古人的传统。他们过分拘泥于这些外在的仪式和传统,却忽略了信仰的核心——内心的纯净与对神的敬畏。耶稣毫不留情地斥责他们:“你们是离弃神的命令,拘守人的传统。” 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的错误行为。
在《马太福音》23:23 中,耶稣严厉责备法利赛人:“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反倒不行了。这更重的是你们当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 这段经文明确指出,他们只注重律法中一些琐碎、次要的细节,如对植物的十分之一奉献,却完全忽视了律法背后神所看重的公义、怜悯和信实等核心价值。
他们虽手捧圣经,日夜研读,却始终未能真正走进神的内心,领悟神的旨意。徒有敬虔的外表,内心却被骄傲、自私、贪婪等罪恶所充斥,远离了神的真理与爱。在当今社会,也有一些人对圣经的理解片面、狭隘,他们断章取义,用一些经文去指责、评判他人,却忘记了圣经中最重要的爱的教导,以及神对人类的宽容、怜悯与救赎的伟大计划。
从以上五个对立和冲突来看,当时的宗教领袖就如同那棵无花果树,徒有茂盛的叶子,却找不到一个果子。所以,耶稣对树说:“从今以后,你永不结果子。”那棵树便立刻枯干了。耶稣对无花果树的咒诅,是对宗教领袖的严厉警告,也是对所有信徒的提醒:信仰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必须要有真实的生命和行为作为支撑。真正的信仰,应当是内心对神的敬畏与热爱,化作日常生活中的善良、宽容、怜悯与奉献,结出丰盛的果实,荣耀神的名。
二、经文的现实应用
个人层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时刻审视自己的信仰是否真诚。我们是否像那些宗教领袖一样,表面上敬拜神,内心却充满私欲?比如在面对工作中的利益诱惑时,我们能否坚守诚实和正直,不违背神的教导?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苦苦挣扎,还是真诚地向神祷告,寻求他的指引?我们要像孩子一样,保持对神单纯的信心,用实际行动去爱神、爱人,结出仁爱、喜乐、和平等圣灵的果子。
教会团体层面
教会在组织活动时,要避免形式主义。不能只注重聚会的规模是否宏大、仪式是否华丽,而忽略了信徒的灵命成长和对神的真正敬拜。在策划崇拜仪式时,应更多地思考如何引导信徒与神建立更深层次的心灵连接。选择赞美诗时,要挑选那些能真正触动心灵、激发敬拜热情的歌曲,而不是只追求流行或悦耳的旋律。讲道内容要深入浅出,紧密结合信徒的生活实际,用圣经的真理去解答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让信徒在聆听中得到启发和成长。
当教会内部出现矛盾和分歧时,要以耶稣基督的爱和包容为榜样。就像耶稣对待犯错的人,总是充满耐心和怜悯,教会成员之间也应彼此理解、互相尊重。可以通过真诚的沟通、共同的祷告以及对圣经的深入探讨来化解矛盾,寻求神的旨意。例如,在讨论教会发展方向时,不同的成员可能有不同的观点,此时不应固执己见,而是要以开放的心态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寻求符合神心意的道路。
社会影响层面
作为信徒,我们在社会中要成为神的美好见证。当看到社会上存在不公和苦难时,不能选择视而不见,而要像耶稣那样积极伸出援手。参与公益活动是践行信仰的重要方式,比如关爱孤寡老人,定期去养老院陪伴他们,为他们带去生活物资和精神上的慰藉;关注贫困儿童的教育问题,为他们捐赠书籍、学习用品,甚至提供一对一的辅导。这些行动能将神的爱和怜悯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他们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同时,我们还要用正确的信仰观念去影响身边的人。在与他人交往中,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展现出信仰的美好,让他们看到我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对待他人的善良,进而对神的信仰产生兴趣。比如在工作中,面对同事的竞争和压力,我们以宽容和合作的态度去应对,用实际行动诠释圣经中“爱人如己”的教导,引导他人思考信仰对人生的积极影响,吸引他们走向神的真理。
结论
弟兄姊妹们,回顾这段经文,我们清晰地看到耶稣对真诚信仰和生命改变的深切期待。曾经那些陷入错误的宗教领袖,他们的行为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审视自身,避免重蹈覆辙。而耶稣的每一个行动、每一句话语,都在向我们揭示信仰的真谛与生命的方向。
我们虽身处不同的时代,却面临着相似的信仰挑战。在生活的喧嚣中,我们很容易被世俗的诱惑迷惑,偏离神的道路;在信仰的实践中,也可能会陷入形式主义,忽略了内心与神的连接以及对他人的关爱。但这正是神话语的伟大之处,它跨越时空,给予我们力量去战胜这些挑战。
弟兄姊妹,愿我们都能从这段经文中汲取无尽的力量,深刻反思自己的信仰生活。让我们不再做那棵徒有其表的无花果树,而是努力结出悔改的果子,让我们的生命因信仰而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最终荣耀神的圣名。
此刻,让我们鼓起勇气,下定决心改变自己。从个人层面的自我审视,到教会团体中的彼此相爱、共同成长,再到在社会中成为神爱的使者,每一步都充满意义。
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我们都要坚信,神与我们同在,他的力量会帮助我们克服一切。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回应神的爱。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警醒,以圣经的教导为指引,做出正确的选择;在教会中,积极参与服侍,促进教会的和谐与发展;在社会上,主动传播神的爱,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信仰的温暖与力量。
我们是神的儿女,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不要害怕失败,不要畏惧困难,因为每一次的跌倒都是成长的机会,每一次的挑战都是迈向成熟的阶梯。让我们以坚定的信心和无畏的勇气,踏上这充满荣耀的信仰之旅,结出丰盛的悔改之果,见证神的伟大与荣耀。愿我们的生命因信仰而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成为他人的祝福与指引。阿们!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祷告:天父,求你怜悯我们,开启我们灵里的眼睛,让我们的目光紧紧聚焦在耶稣基督的身上。求主光照我们,使我们能够结出敬虔的果子,让我们在真理的指引下,发自内心地走上敬畏神的道路。愿主的名得荣耀,祷告奉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