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利门书:在基督里重塑关系的典范
亲爱的弟兄姊妹们,今天让我们一同翻开《腓利门书》,这卷短小却蕴含着无穷力量的经典,它宛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在信仰生活中构建和修复人际关系的道路,以基督的爱为指引,为我们呈现出重塑关系的完美典范。
一、在基督里彼此相爱(腓利门书1 - 7节)
保罗开篇自称为“为基督耶稣被囚的”,这一表述满含深意。他虽身处罗马监狱,被剥夺自由,但心中对福音的热忱从未熄灭。在《以弗所书》3:1里,保罗同样以“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即便处境艰难,他仍将传扬福音、坚固信徒信心视为首要使命。这份使命感,如同黑夜里的火炬,照亮他前行的道路,也为我们指引着方向。
他提及提摩太时,亲切地称其为“兄弟”,这种称呼绝非寻常。回顾《帖撒罗尼迦前书》3:2,保罗派提摩太前去坚固帖撒罗尼迦信徒的心,他们一同在福音的事工中历经风雨,并肩作战,是亲密无间的属灵伙伴,情谊深厚。这种情谊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情感联结,更是建立在共同信仰基础上的深厚羁绊,他们在彼此的鼓励与支持中,不断坚定着对基督的信仰。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能看到信仰的力量如何将人与人紧密相连。
而对于腓利门,保罗称其为“亲爱的同工”,这不仅是简单的称呼,更是对腓利门在信仰旅程中付出的高度认可。就如同《罗马书》16:3中,保罗对百基拉和亚居拉表达的感激之情,他们一同为福音辛勤劳碌,相互扶持,是彼此得力的同工。这种同工之情,是为了共同的信仰目标而奋斗的默契与团结。
保罗还称赞腓利门的爱心和信心,以及他对众圣徒的关怀。《加拉太书》6:10教导我们“所以,有了机会,就当向众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当这样”,腓利门正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教导,他对众圣徒的关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或许是在信徒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或许是在他们迷茫时给予鼓励。他可能会在信徒生病时,送去温暖的问候和必要的生活用品;也可能在信徒遭遇信仰危机时,耐心地陪伴他们研读圣经,给予精神上的支持。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却蕴含着无尽的爱与关怀。
保罗为腓利门祷告,祈求他在与人分享基督信仰的过程中,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在基督里的一切美善。这与《以弗所书》1:16 - 17中保罗为以弗所教会信徒的祷告如出一辙,他求神赐给他们智慧和启示的灵,使他们真知道神。保罗从腓利门的爱心中获得喜乐和安慰,因为腓利门的行为让众圣徒的心得了畅快。正如《约翰三书》1:4里约翰所说“我听见我的儿女们按真理而行,我的喜乐就没有比这个大的”,信徒之间真挚的关爱,能带来内心深处极大的满足。这种满足感不仅仅是个人情感上的愉悦,更是一种对神的荣耀在人间彰显的欣慰,因为信徒之间的爱,正是神爱的体现。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些圣经实例,更直观地感受这种在基督里彼此相爱的美好。
多加的爱心之举:在《使徒行传》9:36 - 42中,多加是一位充满爱心的女信徒,她广行善事,周济穷人。她平日里总是关注着那些生活困苦的人,用自己的财物去帮助他们,让他们在物质上得到满足,在精神上感受到温暖。当她离世时,信徒们为她哀伤,彼得的祷告使她复活,这不仅彰显了神的大能,也侧面反映出多加的爱心深受众人敬重。她常常穿梭于大街小巷,寻找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他们送去食物、衣物,还会耐心倾听他们的烦恼,给予安慰和鼓励。她的行为如同腓利门一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他人的关爱,使他人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帮助。
哥尼流的虔诚与爱心:《使徒行传》10:1 - 48记载,哥尼流是个虔诚的人,常常祷告神,并且周济百姓。他敬畏神,同时也积极践行着爱的教导。他的家中时常有需要帮助的人前来寻求援助,他总是慷慨解囊,毫不吝啬。他不仅在物质上帮助他人,还会邀请他们参加自己组织的信仰聚会,分享神的话语,引导他们走向信仰之路。他的爱心不仅体现在对神的敬畏,也体现在对他人的无私奉献上,他的行为彰显了在基督里的爱,为众人树立了榜样。
巴拿巴的鼓励:《使徒行传》4:36 - 37中,巴拿巴有一颗慷慨的心,他卖掉自己的田地,将所得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全力支持初期教会的发展。在《使徒行传》9:27中,他又勇敢地站出来,带着保罗去见使徒,使保罗能顺利融入宣教事工,发挥重要作用。巴拿巴的鼓励和支持,让保罗在信仰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他的行为体现了在基督里对同工的关爱与支持,如同腓利门对众圣徒的关怀,切实地帮助到他人。他总是能敏锐地察觉到身边人的需求,用温暖的话语和实际的行动给予鼓励,让他们在信仰的道路上充满信心。
腓立比教会的慷慨:《腓利比书》4:15 - 16中,腓立比教会在保罗的宣教旅程中,多次在物质上给予他大力支持。他们深知保罗为福音奔波的艰辛,每当保罗需要帮助时,他们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提供资金、物资等支持。他们还会组织信徒为保罗祷告,祈求神保守他的行程平安,让他的宣教工作顺利进行。他们的爱心奉献成为保罗事工的重要助力,就像腓利门对众圣徒的关怀一样,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他人的关爱。
亚伯拉罕的接待:回到《创世记》18:1 - 8,亚伯拉罕热情接待三位陌生人,那时他并不知道对方是天使,但他以极大的热情和爱心款待他们。他急忙为他们准备丰盛的食物,让他们在自己家中得到充分的休息。亚伯拉罕不仅提供了物质上的招待,还与他们亲切交流,展现出真诚的关怀。他的行为是在基督里对他人无私关爱的典范,他用行动诠释了爱的真谛,为我们展现了如何以爱待人。
从这些实例中,我们能深刻体会到在基督里彼此相爱的力量,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又该如何践行呢?
反思我们的爱心,我们是否像腓利门一样,以爱心和信心对待弟兄姐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主动关心身边的弟兄姐妹,了解他们的需求。当有新信徒加入教会时,我们可以主动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熟悉教会的环境和信仰的基本知识。我们是否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关怀他人?比如,定期去探访那些行动不便的信徒,为他们带去生活的必需品,陪他们聊天,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我们可以组织志愿者团队,定期去信徒家中探访,为他们打扫卫生、采购生活用品,还可以为他们举办小型的聚会,让他们感受到教会大家庭的温暖。
学习保罗的榜样,我们是否愿意为他人祷告,祈求他们在信仰上成长?我们可以建立祷告小组,定期为教会中的弟兄姐妹祷告,求神坚固他们的信心,引导他们在信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我们是否愿意鼓励和安慰他人,使他们得着力量?当有信徒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我们要用圣经的话语去鼓励他们,让他们相信神的爱与信实。我们可以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活动,当信徒遇到困难时,指定专人与他们联系,给予他们持续的关注和支持。
在基督里建立亲密的关系,我们是否愿意放下自我,以真诚的爱去接纳和关怀他人?当与弟兄姐妹产生分歧时,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立场,以爱化解矛盾。我们要积极参与教会的团契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让基督的爱充满整个教会。我们可以组织各类教会活动,如户外拓展、文化交流等,让信徒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彼此的感情,共同成长。
当我们在基督里学会彼此相爱,我们便为接下来的彼此饶恕和彼此同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只有心中充满爱,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饶恕的意义,也才能更好地与他人携手同工。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讨在基督里彼此饶恕的重要性和美好。
二、在基督里彼此饶恕(腓利门书8 - 20节)
爱是彼此相爱的基石,而饶恕则是爱的深化与升华。保罗身为使徒,本拥有足够的权柄直接吩咐腓利门接纳阿尼西母,但他却做出了充满智慧与爱的选择——以爱心去请求。这一行为深刻体现了他对爱的理解,真正的改变源于内心的触动,而非外在的强迫。正如《哥林多前书》13:4 - 5所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保罗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着爱的真谛。他深知,只有出于内心的接纳和饶恕,才能真正修复关系,让爱得以延续。这种饶恕不是简单的宽容,而是一种基于对基督之爱的深刻理解和践行,是愿意放下仇恨,给予他人重新开始的机会。
他为阿尼西母求情,阿尼西母原本是腓利门的奴仆,却逃离了主人,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严重的冒犯行为。但阿尼西母在罗马遇到保罗后,生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信了主。保罗称他为“我在捆锁中所生的儿子”,这一称呼饱含深情,表明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属灵关系。就像《提摩太前书》1:2中保罗对提摩太的称呼,他们在信仰的传承上有着特殊的纽带,保罗将属灵的生命传递给了阿尼西母,引导他走向真理。保罗在阿尼西母的信仰成长过程中,不仅传授给他圣经的知识,还以身作则,让他感受到基督的爱与宽容。
保罗承认阿尼西母曾经对腓利门没有益处,但如今在主里,他已成为大家的弟兄,是大有益处的。这让我们想起《加拉太书》3:28“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在基督的爱里,一切身份的差异都被消除,大家都是平等的弟兄姐妹。阿尼西母在基督里获得了新生,他的生命有了全新的意义和价值。他不再是那个逃跑的奴隶,而是一个被基督救赎的信徒,拥有了永恒的盼望和使命。
保罗愿意为阿尼西母偿还他亏欠腓利门的债,这是一种无私的担当。如同《罗马书》5:8中所说“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基督为我们担当了罪的刑罚,保罗也以实际行动效仿基督的牺牲精神。他愿意承担阿尼西母的债务,不仅是物质上的偿还,更是一种爱的付出,希望以此修复阿尼西母与腓利门之间的关系。保罗还提醒腓利门,他欠保罗的债更大,就是保罗带领他信主的恩情,这并非是一种邀功,而是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提醒腓利门爱的传递与延续。腓利门因保罗的引导认识了神,这份属灵的恩情是无法用言语和物质衡量的,而如今保罗希望腓利门能将这份爱传递下去,接纳阿尼西母。这种爱的传递是信仰的核心,它让信徒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也让神的国度得以扩展。
下面,让我们从圣经中的具体事例来感受彼此饶恕的伟大力量。
耶稣对犯奸淫妇人的饶恕:在《约翰福音》8:1 - 11中,众人抓住犯奸淫的妇人,要按照律法用石头打死她。耶稣却挺身而出,对众人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众人听后,从老到少一个一个地都离开了。耶稣又对妇人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耶稣以宽容和饶恕对待犯错的妇人,他没有谴责和惩罚,而是给予她改过自新的机会,为我们树立了饶恕的榜样。耶稣的行为不仅展现了他的怜悯之心,更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神的爱与宽容的完美诠释。
彼得的三次不认主与被饶恕:《路加福音》22:54 - 62记载,在耶稣受难前,彼得在众人的压力下,三次不认主。但耶稣复活后,并没有责备他,而是三次问他“你爱我吗”。彼得每次都坚定地回答“主啊,你知道我爱你”,耶稣便对他说“你喂养我的小羊”“你牧养我的羊”。耶稣给予彼得重新担当使命的机会,这体现了基督对犯错信徒的饶恕与接纳,无论我们曾经犯过怎样的错误,只要真心悔改,基督都会张开双臂接纳我们。耶稣的饶恕让彼得重新找回了自信和使命,也让我们看到了基督的宽容和慈爱。
约瑟对哥哥们的饶恕:回到《创世记》50:15 - 21,约瑟的哥哥们曾因嫉妒将他卖到埃及,让他历经苦难。但约瑟在成为埃及宰相后,当哥哥们再次出现在他面前时,他不仅没有报复,反而饶恕了他们。他说“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许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约瑟以宽广的胸怀饶恕了伤害他的人,他看到了神在背后的美意,明白一切都是神的计划,这种饶恕的精神令人敬佩。约瑟的饶恕不仅修复了家庭关系,还成就了神的救赎计划,让我们看到了饶恕的力量和价值。
大卫对扫罗的饶恕:《撒母耳记上》24:1 - 7中,扫罗因嫉妒大卫,多次追杀他。有一次,大卫有绝佳的机会可以杀死扫罗,但他却选择放过。他对跟随他的人说“我不敢伸手害我的主,因为他是耶和华的受膏者”。大卫以敬畏神的心饶恕了扫罗的恶行,他明白权力和复仇并不是最重要的,敬畏神、遵守神的旨意才是关键,他的行为彰显了高尚的品德和对神的忠诚。大卫的饶恕展现了他对神的敬畏和对神的主权的尊重,也让我们明白,饶恕是一种对神的信仰的体现。
浪子回头的比喻:在《路加福音》15:11 - 32中,父亲对浪子的无条件接纳和饶恕令人感动。小儿子向父亲索要家产,然后挥霍一空,在穷困潦倒时才想起回家。他以为父亲会责备他,甚至只能做雇工,但父亲远远地看见他就跑去迎接,抱住他连连亲他,还为他设宴庆祝。父亲的爱没有因为儿子的过错而减少,反而更加彰显,他的饶恕让浪子重新找回了家的温暖,也让我们看到了父爱的宽容与伟大。这个比喻深刻地体现了神对我们的爱,无论我们如何远离神,只要我们愿意回头,神都会欣然接纳我们。
从这些圣经实例中,我们看到了饶恕的力量,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又该如何践行饶恕呢?
反思我们的饶恕,我们是否愿意像保罗一样,以爱心和谦卑的态度去调解矛盾?当我们与他人发生冲突时,不要急于指责和抱怨,而是要冷静下来,以平和的心态去沟通。我们要学会倾听对方的想法和感受,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问题,用爱去化解矛盾。我们是否愿意饶恕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要像耶稣饶恕犯奸淫的妇人一样,放下心中的怨恨和不满,给予他人改过自新的机会。不要总是抓住别人的过错不放,要学会宽容和谅解。我们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内心的怨恨和不满,然后在祷告中交托给神,求神帮助我们放下。
学习保罗的榜样,我们是否愿意为他人代求,并愿意付出代价去帮助他们?在教会中,当有信徒陷入困境时,我们要积极为他们祷告,将他们的需求带到神的面前。我们还要尽自己所能,提供实际的帮助,无论是物质上的支持还是精神上的鼓励。我们是否愿意相信他人有改变的可能,并给予他们机会?要像耶稣对待彼得一样,相信犯错的信徒也能在基督里重新站立起来,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成长。我们可以组织帮扶小组,为那些犯错后重新回归的信徒提供帮助和指导,让他们感受到教会的关爱和支持。
在基督里建立和好的关系,我们是否愿意放下仇恨和苦毒,以基督的爱去接纳和饶恕他人?当与家人、朋友或教会中的弟兄姐妹产生矛盾时,要主动寻求和解。我们可以主动与对方交流,表达自己的歉意和对对方的关爱,用爱去修复关系。我们要记住,在基督里,我们都是一家人,要彼此相爱,彼此饶恕。我们可以举办和解聚会,让有矛盾的双方在温馨的氛围中坦诚交流,化解矛盾,重归于好。
当我们学会了在基督里彼此饶恕,我们就能够更加和谐地与他人相处,而这种和谐的关系正是我们在基督里彼此同工的前提。因为只有当我们放下心中的怨恨和隔阂,我们才能真正地携手合作,共同为神的国度努力。下面,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在基督里彼此同工的意义和实践。
三、在基督里彼此同工(腓利门书21 - 25节)
饶恕为同工清除了关系中的障碍,而在基督里彼此同工,则是将这份爱与信仰付诸集体行动,共同奔赴神的使命。保罗深信腓利门会顺服,这份信任并非盲目,而是源于他们共同的信仰根基。回顾《罗马书》1:8中保罗对罗马教会信徒的称赞“你们的信心传遍了全世界”,他对腓利门的信任同样建立在对其坚定信仰的了解之上。他相信,在信仰的指引下,腓利门会以基督的爱为准则,做出正确的抉择。这种信任不仅仅是对腓利门个人品质的信赖,更是对信仰力量的笃定。在保罗看来,真正的信仰必然会驱使信徒践行基督的教导,接纳阿尼西母便是对这份信仰的有力见证 。保罗期待与腓利门再次相见,这体现了信徒之间深厚的情谊。就像《帖撒罗尼迦前书》2:17 - 20中保罗对帖撒罗尼迦教会信徒的思念,他渴望再次与他们相聚,分享信仰的喜乐,共同见证神的作为。这种期待不仅是情感上的渴望,更是对共同信仰追求的延续。他们在彼此的交流与合作中,能够不断深化对信仰的理解,共同推动福音事工的发展。
他请求腓利门为他预备住处,这一请求看似简单,实则意义深远。这不仅是生活上的需求,更是他们在信仰事工中紧密联系的体现。他们是一同为福音奔波的同工,在传播福音的道路上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保罗的同工以巴弗、马可、亚里达古、底马、路加也向腓利门问安,这表明在福音事工中,大家是一个团结的整体,彼此关心,互相支持。如同《使徒行传》13:1 - 3中,巴拿巴和保罗被圣灵差遣,一同踏上宣教旅程,他们与其他同工共同为神的国度努力,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携手共进,不离不弃。他们在旅途中,或许会遭遇恶劣的天气、艰难的路况,甚至会面临来自外界的反对和迫害,但他们始终坚定信念,凭借着彼此的支持和对神的信仰,克服重重困难。
保罗以“愿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常与你们的心同在”作为结束语,再次强调基督的恩典是信徒彼此相交的根基。正如《哥林多后书》13:14所说“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神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基督的恩典贯穿于信徒的生活和事工中,是他们力量的源泉。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中,信徒都依靠着基督的恩典前行,这份恩典让他们彼此相连,共同为神的荣耀而努力。在顺境时,他们感恩基督的恩赐,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事工中;在逆境时,他们凭借对基督恩典的坚信,坚守信仰,不被困难打倒。
接下来,通过具体的圣经实例,我们能更透彻地理解在基督里彼此同工的内涵与力量。
保罗与巴拿巴的同工:在《使徒行传》11:25 - 26中,巴拿巴去大数找保罗,带他到安提阿,他们一同在教会里教训众人,许多人归信了主。他们在宣教旅程中相互配合,各展所长。巴拿巴性格温和,善于鼓励他人;保罗则充满激情,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坚定的信仰。他们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始终相互支持,共同完成神的使命。在安提阿,他们共同教导信徒,传播福音,使许多人认识了神,他们的同工合作成为教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遇到信徒对教义理解困难时,巴拿巴会耐心引导,而保罗则会用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信徒领悟,两人相得益彰。
保罗与西拉的同工:《使徒行传》15:40记载,保罗和西拉离开安提阿,经过叙利亚和基利家,坚固众教会。他们在旅途中,不仅要面对路途的艰辛,还要应对各种反对势力。但他们始终坚定信念,彼此扶持。在面对逼迫时,他们一起祷告,寻求神的指引和力量。他们的同工合作,让许多教会得到了坚固,信徒的信心也得到了增强。比如在遭受当地人的误解和攻击时,他们没有退缩,而是一起向众人解释福音的真谛,用爱去化解敌意。
百基拉和亚居拉与保罗的同工:《使徒行传》18:2 - 3中,百基拉和亚居拉接待保罗,因为他们是同业的,他们一同工作,也一同在信仰上彼此鼓励。他们不仅在生活上照顾保罗,还在信仰事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帮助亚波罗更加准确地讲解神的道,使亚波罗在信仰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也为福音的传播做出了贡献。他们会与保罗一起探讨教义,分享自己的感悟,为保罗的讲道提供不同的思路和观点。
提摩太与保罗的同工:《腓立比书》2:19 - 23中,保罗计划差派提摩太去腓立比教会,因为他知道提摩太与他同心,兴旺福音。提摩太自幼受母亲和外祖母的教导,对圣经十分熟悉,在保罗的带领下,他全身心投入到宣教事工中。他跟随保罗四处奔波,面对各种艰难险阻从不退缩。在服侍过程中,提摩太细心且耐心,总能敏锐地察觉到信徒的需求,给予他们恰当的帮助与引导。他协助保罗组织教会活动、教导信徒,是保罗在福音事工中不可或缺的助手。
以巴弗对歌罗西教会的服侍:《歌罗西书》1:7 - 8里提到,以巴弗是歌罗西教会忠心的执事,他不辞辛劳,把基督的爱告诉歌罗西的信徒。他深入了解信徒们的生活状况和信仰状态,针对他们的疑惑和困难,用圣经的真理耐心解答和引导。在教会内部,他积极组织各类聚会和学习活动,促进信徒之间的交流与成长,致力于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和谐的教会氛围,为歌罗西教会的稳定发展默默奉献,是基督里忠实的同工代表。他会定期走访信徒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组织教会的互助小组给予帮助。
从这些圣经实例中,我们看到了同工的力量与美好,那么在我们当下的生活和教会事工里,又该如何践行彼此同工呢?
反思我们的同工,我们是否像保罗的同工一样,彼此扶持,共同完成神的使命?在教会组织的各类活动中,无论是筹备一场大型的福音布道会,还是日常的小组聚会,我们都应积极与其他同工配合。当负责后勤的同工在准备物资时遇到困难,负责宣传的同工可以主动帮忙协调资源;当讲道的同工在准备讲章时需要资料,其他同工应全力协助收集。我们是否愿意为福音事工摆上自己?这意味着我们要积极投入时间和精力,主动参与教会的各项服侍工作,比如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通过实际行动向外界展示基督的爱,吸引更多人了解福音。我们可以定期参与社区的义诊、义教活动,将基督的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学习保罗的榜样,我们是否愿意相信他人,并期待与他们同工?在团队合作中,要充分信任其他同工的能力和奉献精神。当有新同工加入事工团队时,不要质疑他们的能力,而是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我们是否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并为他们祷告?当同工在事工中遇到挫折,比如组织的活动参与人数较少,效果不佳时,我们要主动安慰他们,和他们一起分析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同时,为他们祷告,求神赐予智慧和力量,让他们能重新振作起来。我们可以建立同工支持小组,定期交流工作中的经验和困难,互相鼓励和支持。
在基督里建立同工的关系,我们是否愿意放下个人的利益,以基督的心为心,彼此配搭,共同完成神的托付?在讨论教会事工的决策时,不应只考虑自己的想法和利益,而是要从教会整体的发展和神的旨意出发。当与同工在工作安排上出现分歧时,要以平和的心态沟通,寻求共同的目标,以基督的爱为纽带,相互尊重、相互支持,携手完成神赋予教会的使命,让基督的荣耀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中得以彰显。我们可以在每次决策前,共同祷告,寻求神的指引,以确保我们的行动符合神的心意。
结语
弟兄姊妹们,《腓利门书》就像一把万能钥匙,为我们打开了在基督里重塑关系的大门,这扇门后,是充满爱与希望的全新世界。彼此相爱是基石,让我们在信仰的道路上不再孤单;彼此饶恕是桥梁,跨越了仇恨与隔阂的鸿沟;彼此同工则是强大的引擎,推动着我们朝着神的国度奋勇前行。
让我们满怀热忱,积极行动起来!把基督的爱当作生活的指南,主动向身边的人伸出援手,用真诚的关怀温暖每一颗心灵。当矛盾与伤害出现,要毫不犹豫地选择饶恕,因为我们深知,在基督的眼中,每个人都有被原谅和改变的可能。在教会的各项事工中,要像紧密咬合的齿轮,与同工们齐心协力,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与才能,为传播福音全力以赴。
每一次充满爱的行动,每一回真诚的饶恕,每一项共同完成的事工,都是在荣耀神。让我们成为神爱的使者,让基督的爱如同一束束耀眼的光芒,穿透黑暗,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更多的人在我们的身上看到神的慈爱与大能,从而被吸引,踏上归向神的光明之路。在新的征程里,让我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践行《腓利门书》的教导,共同见证神的伟大计划在我们的生命中逐步实现,荣耀神的圣名!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