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真道,传递爱心——约翰三书讲章
引言:爱的书信,真挚的关怀
在早期教会的复杂局势中,信徒们面临着来自罗马帝国的政治压迫、异教文化的冲击,以及内部信仰的分歧与混乱。约翰,这位深受主耶稣喜爱的使徒,在暮年怀着对教会和信徒的深切忧虑,提笔写下约翰三书。这封简短却饱含深情的书信,是他在信仰之路上对信徒们最后的谆谆教诲,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穿透历史的迷雾,照亮信徒们在尘世中前行的方向。它承载着约翰对信徒的爱与期望,期望他们能在真道中扎根,以爱彼此相连,在充满挑战的世界中坚守信仰。
带着这样的背景认知,让我们走进经文。接下来,我们将从三个关键部分深入探讨这封书信的内涵:首先是践行真道的榜样该犹,他的行为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在生活的点滴中坚守信仰;其次是丢特腓的警示,他的行径让我们看到骄傲与分裂对教会和个人信仰的巨大危害;最后是低米丢的榜样,他的善举和对真道的传承,激励着我们在信仰之路上不断前行,积极传递爱心与真理。正如《诗篇》119:105所说:“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约翰三书正是这样的指引之光,引领我们探寻信仰的真谛。
一、称赞该犹:践行真道的榜样
活出真道的生命
约翰在书信开篇,满溢着喜悦与欣慰之情,写下“我听见我的儿女们按真理而行,我的喜乐就没有比这个大的”(约翰三书1:4 )。在那个时代,各种哲学流派和异教思想如潮水般涌来,冲击着信徒们的信仰根基。诺斯替主义宣扬物质世界是邪恶的,否定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还有一些假教师打着信仰的旗号,传播似是而非的教义,误导信徒。然而,该犹却能在这信仰的洪流中站稳脚跟,他深入研读圣经,将神的话语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在日常的商业活动中,当周围的人都在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缺斤少两、欺诈顾客时,该犹却严格遵循神的教导,秉持诚实、公平的原则。他深知,每一次交易都是与神的约定,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违背神的真理。就像亚伯拉罕在与基拉耳王亚比米勒的交往中(创21:22 - 34 ),尽管面对土地资源等利益问题,亚伯拉罕始终坚守诚信,以公正的态度处理事务,为该犹树立了榜样。同样,约瑟被卖到埃及后,在波提乏家中管理家务,面对各种诱惑,他坚守道德底线,不做违背神的事(创39章)。在邻里相处中,面对他人的误解与指责,该犹牢记耶稣关于 “爱你的邻舍” 和 “要爱你们的仇敌” 的教导,不抱怨、不记仇,以宽容和善良的心去对待。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信仰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中对神的敬畏与顺服。
反思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信息繁杂的时代,面临着各种诱惑。职场上,为了升职加薪,有人可能会选择不正当竞争,夸大自己的业绩,贬低同事;生活中,面对纷繁的娱乐和消费主义,我们可能会迷失在追求物质享受中,忽略对神的敬拜和对他人的关爱。我们应像该犹一样,时刻以神的话语为准则,在每一个选择面前,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神的真理,让信仰成为我们生活的指南针,指引我们在世俗的浪潮中不偏离正道。该犹的行为为我们树立了生活中践行真道的标杆,而他热情接待远方信徒的举动,更是将这份对真道的践行,延伸到了对弟兄姐妹的关爱之中。
接待远方的信徒
“亲爱的兄弟啊,凡你向作客旅之弟兄所行的,都是忠心的”(约翰三书1:5 )。在当时交通和通讯极为不便的情况下,信徒们因信仰遭受迫害,或是为了传播福音而四处奔波,生活充满艰辛。他们可能要长途跋涉,穿越荒野和沙漠,面临疾病、饥饿和盗贼的威胁。该犹深知这些信徒的困境,他将接待远方信徒视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当有信徒来到他所在的地方,他会毫不犹豫地打开家门,提供温暖的床铺、可口的食物,让他们得以休息和恢复体力。他还会耐心倾听他们的故事,分享他们的喜乐与哀愁。对于那些因信仰而受伤的心灵,他会用圣经的话语给予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重新坚定信仰。他明白,这些信徒是神的使者,接待他们就是接待主耶稣。正如耶稣所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马太福音25:40 )。这与罗得接待天使的故事相似(创19:1 - 3 ),罗得在索多玛城,即便身处恶境,仍热情接待两位天使,为他们提供住宿和饮食。另外,在《希伯来书》13:2中提到“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 ,该犹以同样的爱心对待远方信徒,哪怕自己并不宽裕,也竭尽全力给予帮助。
如今,教会中虽不再有信徒因信仰被迫长途跋涉、流离失所,但仍有许多人在信仰的道路上感到迷茫和孤独。当新信徒加入教会,他们可能对教会的教义、仪式不熟悉,内心充满疑惑和不安;有些信徒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如失业、疾病、家庭破裂,精神上极度脆弱。我们应像该犹一样,主动关心他们,给予帮助。可以邀请新信徒参加信仰分享会,帮助他们理解圣经;为遭遇困境的信徒提供实际的支持,如经济援助、陪伴就医等,让他们感受到教会大家庭的温暖,坚定信仰的信心。该犹的爱心之举令人动容,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像该犹一样持守真道。接下来,我们将看到丢特腓的行为带来的警示。
二、责备丢特腓:骄傲与分裂的警示
自我中心的行径
“我曾略略地写信给教会;但那在教会中好为首的丢特腓不接待我们”(约翰三书1:9 )。在早期教会时期,基督教从犹太教中逐渐发展起来,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当时,罗马帝国虽未完全接纳基督教,信徒们时常遭受迫害,外部生存压力巨大,这使得教会内部的团结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教会内部还面临着信仰根基的巩固难题,不同地域的信徒对教义理解存在差异,同时,诺斯替主义等异端思想不断渗透,扰乱信徒的认知。
丢特腓却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一心追求教会中的领导地位,被权力和虚荣蒙蔽了双眼。在早期教会架构尚未完全成熟之时,领导权的界定较为模糊,这就给了一些人争权夺利的机会。丢特腓便是其中典型,他对使徒约翰的权威视而不见。约翰作为耶稣基督亲自拣选和教导的使徒,其教导是早期教会信仰和秩序的重要基石,具有无可替代的神圣权威性和指引性。但丢特腓为了巩固自己在教会中的地位,不仅拒绝接待约翰派来的信徒,还恶意诋毁他们,试图在教会中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
在教会的决策过程中,他独断专行,不听取其他信徒的意见和建议,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众人之上。他可能利用教会的资源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和虚荣心,忘记了教会是属神的,是为了传播福音、牧养信徒而存在的。他的行为严重违背了基督所教导的谦卑精神,耶稣基督虽拥有神的一切权柄,却取了奴仆的形象,谦卑地服侍众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这与可拉一党的叛乱类似(民16:1 - 35 ),可拉不满摩西的领导,联合党羽起来反对,妄图夺取领导权,最终受到神的严厉惩罚。同样,扫罗王原本被神膏立,却因骄傲自满,违背神的命令,最终失去王位(撒母耳记上15章)。丢特腓也因对权力的贪婪,偏离了信仰的正道。
在现代教会中,类似的问题也时有出现。有些教会领袖过于追求个人的荣耀和地位,将教会变成自己的“一言堂”,忽视信徒的需求和意见。有些信徒在教会中为了争夺教会活动的主导权,拉帮结派,引发内部纷争。我们应时刻警惕这种自我中心的思想,牢记我们在教会中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荣耀神,而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我们要以谦卑的心对待教会中的每一个角色,无论是领袖还是普通信徒,都应相互尊重、相互服侍。丢特腓的自我中心,不只是个人品德的瑕疵,更对教会的和谐与发展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行为是如何导致教会分裂的。
深度剖析教会中的“丢特腓现象”及其危害
在教会的发展历程中,“丢特腓现象”屡见不鲜,其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且深远的。从组织层面来看,丢特腓式的人物往往热衷于权力集中,破坏教会原本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决策机制。他们排斥异己,只任用与自己观点一致、对自己绝对服从的人进入教会核心管理层,使得教会的决策缺乏多元性和公正性。例如,在一些教会的财务决策上,丢特腓式的领袖可能会独断地支配教会资金,用于满足自己的个人喜好或进行不必要的形象工程,而忽视了教会真正的事工需求,如对贫困信徒的救助、福音传播的投入等。
从信徒关系层面而言,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教会内部的和谐氛围。信徒们原本应在基督里彼此相爱、相互扶持,但丢特腓的分裂行径使得教会内部人心惶惶,信徒之间互相猜忌、防备。那些不愿迎合他的信徒,可能会遭受排挤、孤立,甚至被赶出教会。这种分裂不仅伤害了信徒的感情,也让许多信徒对教会失去信心,导致教会凝聚力大幅下降。就像哥林多教会因信徒分门结党产生严重分歧(林前1:10 - 13 ),保罗痛心疾首,斥责他们的行为背离了基督的教导,丢特腓的所作所为同样在撕裂教会的团结。《加拉太书》5:15也提醒我们“你们要谨慎,若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灭了” ,深刻揭示了教会内部纷争的危害。
从信仰传播的角度来说,“丢特腓现象”极大地阻碍了福音的传播。教会作为传播福音的重要载体,其良好的形象和声誉至关重要。然而,当教会内部因分裂而陷入混乱时,外界看到的是教会的负面形象,这使得非信徒对基督教产生误解和排斥,大大增加了福音传播的难度。比如,一些原本对基督教感兴趣的人,在听闻教会内部的纷争后,可能会对信仰望而却步,认为基督教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与爱。
“他既不接待弟兄,有人愿意接待,他也禁止,并且将接待弟兄的人赶出教会”(约翰三书1:10 )。丢特腓的行为导致教会内部矛盾激化,分裂成不同的派别。教会本应是一个充满爱与和谐的大家庭,信徒们在基督里如同兄弟姐妹,彼此扶持,共同成长。但丢特腓的分裂行为破坏了这种美好的关系,使教会陷入混乱和分裂。
一个分裂的教会无法有效地传播福音,因为外界看到的是教会内部的纷争和混乱,而不是神的爱与和平。信徒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属灵滋养,他们会感到困惑、失望和痛苦,信仰的热情被消磨。而且,分裂还会削弱教会的影响力,无法形成强大的合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无法在社会中彰显神的荣耀。
在当代教会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分裂的危害,积极维护教会的团结。当我们在信仰理解、教会事务安排等方面出现分歧时,应秉持谦卑和包容的态度,通过和平、理性的沟通来解决问题。大家共同探讨圣经的真理,寻求神的旨意;也可以邀请属灵长辈进行调解,以基督的爱为出发点,化解矛盾,让教会重新回到和谐、团结的轨道上,共同为神的国度努力。
与丢特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低米丢的美好见证。他的行为为我们树立了积极的榜样。
三、鼓励低米丢:传承真道与爱心
美好的见证
“低米丢行善,有众人给他作见证,又有真理给他作见证;就是我们也给他作见证,你也知道我们的见证是真的”(约翰三书1:12 )。低米丢在信仰生活中堪称典范,他的善行在教会和社会中都产生了极为深远且具体的影响。
在教会内部,他积极参与各种服侍工作,无论是照顾生病的信徒,还是协助教会组织崇拜活动,都尽心尽力。当有信徒患病卧床,他会不辞辛劳地日夜照料,端茶送药,陪伴左右,轻声诵读圣经的话语给予安慰,让患病的信徒在病痛中感受到来自教会大家庭的温暖与关怀,重拾对生活和信仰的信心。在筹备教会的重大节日崇拜活动时,从场地布置、流程安排到人员协调,他都亲力亲为,力求每一个细节都能彰显对神的敬畏与尊崇。他的这些付出,使得教会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信徒们在庄重而温馨的氛围中更加虔诚地敬拜神,极大地增强了教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信徒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神的周围。
他还经常探望那些行动不便的信徒,为他们带去圣经和属灵书籍,与他们一起祷告、分享信仰感悟。这些行动让那些因身体原因无法正常参与教会活动的信徒,依然能与教会保持紧密联系,持续汲取属灵的养分,不致在信仰的道路上掉队。通过这些日常的关怀,低米丢在教会中营造出了一种互帮互助、彼此相爱的浓厚氛围,让每一位信徒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教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更加坚定了对信仰的坚守。
在社会上,他是一位热心的公益人士。当时社会贫富差距悬殊,贫困人群生活艰难,时常面临饥饿与寒冷的威胁。低米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定期组织募捐活动,将筹集到的食物和衣物亲自送到贫困人群手中。每到寒冬,他都会挨家挨户地走访那些贫困家庭,为他们送去御寒的物资,看着他们在自己的帮助下能过上相对温暖的生活,低米丢的内心充满了欣慰。对于孤儿和寡妇,他更是给予了特别的关爱。他不仅在生活上资助他们,还经常陪伴他们,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他会陪着孤儿们玩耍、学习,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和信仰的真谛;对于寡妇,他会帮她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如修缮房屋、料理农事等,让她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
他的言行一致,让周围的人都能切实感受到神的爱。他的善举就像一颗爱心的种子,在社会中生根发芽,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许多原本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的人,看到低米丢的行为后,开始主动去了解基督教义。一些贫困人群在接受帮助后,被他的无私奉献所打动,对基督教所宣扬的爱有了深刻的体会,进而归信基督。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影响,教会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了传递爱与希望的灯塔,吸引着更多的人投身到公益事业中,为社会的和谐与美好贡献力量。
这与初期教会中多加的事迹相似(徒9:36 - 43 ),多加广行善事,周济穷人,她离世后,信徒们因她的善举而不舍,彼得的祷告让她复活,低米丢也同样以善举赢得众人尊重,见证信仰。此外,《提多书》2:7 - 8提到“你自己凡事要显出善行的榜样,在教训上要正直端庄,言语纯全,无可指责,叫那反对的人,既无处可说我们的不是,便自觉羞愧” ,低米丢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在生活中展现信仰的力量。
我们要以低米丢为榜样,在生活中留下美好的见证。在家庭中,我们要以爱和责任对待家人,营造一个充满神的爱的家庭氛围。夫妻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共同承担家庭责任;父母以身作则,教导子女敬畏神、遵守神的诫命。在工作中,我们要以敬业和诚信的态度对待工作,不偷懒、不敷衍,展现出基督徒的良好品质。通过我们的行为,让同事们感受到我们信仰的力量,为神作美好的见证。低米丢的美好见证,不仅是个人信仰的彰显,更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信徒肩负着传承的使命,接下来我们一同探讨这一重要使命。
四、当代应用:在生活中践行真道与爱心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约翰三书为我们清晰勾勒出了信仰生活的关键要素,时刻提醒着我们在信仰之路上的责任与使命。践行真道、传递爱心、维护教会团结以及传播信仰,这每一项都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我们信仰的坚实根基。
践行真道,要求我们像但以理在巴比伦宫廷那般坚守原则。面对巴比伦王要求吃不洁净食物的命令,他宁可冒风险也不违背对神的信仰(但以理书1:8 )。同样,以斯帖在面临灭族危机时,勇敢地站出来,依靠神的力量拯救了自己的民族,期间她坚守信仰,未向恶势力低头(以斯帖记4 - 8章)。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也会面临各种抉择,无论是职场中利益的诱惑,还是社交场合里违背道德的试探,都应将神的话语作为行事准则,不随波逐流,坚守信仰底线。
传递爱心是基督信仰的核心彰显。《约翰一书》4:11说:“亲爱的弟兄啊,神既是这样爱我们,我们也当彼此相爱。”早期教会的信徒凡物公用,彼此帮扶,充满着爱的氛围(使徒行传2:44 - 45 )。在《路加福音》10:25 - 37记载的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中,那位撒玛利亚人不顾种族隔阂,对受伤的犹太人施以援手,这正是爱的体现。我们在当下,也要积极主动关心他人,尤其是那些身处困境的弟兄姐妹,无论是物质上的援助,还是精神上的支持,都要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神的爱。
在维护教会团结方面,我们必须时刻警惕丢特腓式的行为。丢特腓热衷于在教会中争权夺利,拒绝接待约翰派来的信徒,还禁止他人接待并将其赶出教会(约翰三书1:9 - 10 )。这种行径严重破坏了教会的和谐与稳定,是我们坚决要避免的。我们要以哥林多教会的教训为戒,保罗曾对哥林多教会中出现的分裂现象痛心疾首(哥林多前书1:10 - 13 )。当教会里产生教义理解的分歧时,不要急于否定他人,而是回到圣经文本,共同研讨神的话语。比如在关于洗礼的争论中,不同信徒可能有不同观点,这时就需要像使徒们在耶路撒冷会议上那样(使徒行传15章),以平和的态度交流,依据圣经真理,寻求圣灵引导,达成共识。在事工安排上,若有人对教会活动的组织方式有不同看法,应坦诚沟通,从教会整体的使命与信徒的共同利益出发,避免因个人意气造成分裂。
传播信仰是我们不可推卸的使命。彼得在五旬节时勇敢宣讲福音,使得三千人信主(使徒行传2:41 )。就像腓利主动走向埃提阿伯的太监,耐心讲解圣经,引导他认识基督并受洗(使徒行传8:26 - 40 ),我们也要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在与朋友聚会时,真诚分享信仰对自己生命的改变;在社交媒体上,用温暖且有力量的话语传播福音的信息;在社区服务中,通过实际行动展现基督的爱,让他人在我们的言行中感受到神的救赎与希望,引领更多人认识基督,归向神的国度。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我们正站在信仰的征程之上,约翰三书的字字句句都在激励着我们。践行真道或许会遭遇诸多艰难险阻,传递爱心可能会面临误解与冷漠,维护教会团结要克服重重阻碍,传播信仰也会承受巨大压力,但我们绝不能退缩。因为我们的背后是全能的神,他的力量足以支撑我们跨越一切艰难险阻。每一次我们坚守真道,就是在黑暗中点亮一盏明灯;每一回传递爱心,就是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温暖;每一次维护教会团结,就是在巩固神的国度的根基;每一趟传播信仰,就是在拓展神的荣耀版图。
让我们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投身到信仰的实践中去。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将约翰三书的教导融入到每一个行动之中。让我们成为神在世间的有力见证者,用爱与真理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要怀疑自己的力量,哪怕是最微小的努力,在神的手中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哪怕是最微弱的光芒,也能穿透黑暗,照亮他人前行的道路。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中践行真道,传递爱心,为神的国度贡献力量。
奋勇前行吧,弟兄姐妹们!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了神的荣耀,为了神的国度,倾尽我们的所有,拼搏到底。当主荣耀降临的那一天,我们能够充满自豪地站在主的面前,聆听主那满含赞许的声音:“做得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