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上帝同行:穿越人生的五个信仰维度

2025-02-09
来源:

与上帝同行:穿越人生的五个信仰维度

亲爱的弟兄姊妹们,平安!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我们都在追寻着生命的意义与方向。而对于我们基督徒而言,与上帝同行,便是这趟旅程的核心与指引。从伊甸园的傍晚同行(创3:8),到新耶路撒冷的永世偕行(启21:3),与神同行始终是救恩叙事的核心旋律。  

今天,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这个至关重要的主题,通过五个独特的层面,借助经典的经文,去探寻如何紧密地与上帝同行,让他的爱与指引照亮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一、在信心中与上帝同行(来11:8)

“亚伯拉罕因着信,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往将来要得为业的地方去;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哪里去 。”

在亚伯拉罕所处的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城邦林立,每个城邦都有自己信奉的神灵。这些神灵被赋予了掌管自然、丰收、战争等不同职能,人们通过繁复的祭祀仪式祈求神灵庇佑。祭祀时,人们献上大量牲畜、谷物和珍贵物品,认为这样能取悦神灵,换来风调雨顺、家族兴旺。神庙成为社会生活中心,祭司拥有极高权力,掌控着宗教仪式与神谕解读,信仰被深深嵌入世俗权力结构,沦为人们获取现世利益的工具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帝向亚伯拉罕发出呼召。当时的亚伯拉罕,在吾珥积累了可观财富,家族庞大,社会地位稳固。离开吾珥,意味着离开熟悉的贸易网络、亲族关系和舒适生活。他没有现代意义的导航,也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借鉴,面对的是未知的荒野、陌生的部落和难以预测的危险。这一去,他可能失去一切,甚至生命。但亚伯拉罕没有丝毫犹豫,他的信心超越了理性算计。他在过往与上帝的“对话”中,感受到上帝的神圣与信实,坚信上帝的引领是正确的方向。

正如《创世记》22:1 - 14记载,上帝要试验亚伯拉罕,让他把所爱的独子以撒献为燔祭。这对亚伯拉罕来说是极其艰难的抉择,以撒是他和撒拉老年得子,是上帝应许的承受者。但亚伯拉罕因着信,清早起来就带着以撒前往上帝指示的地方。在他心中,他相信即便献上以撒,上帝也有办法让他复活,因为上帝的应许不会落空。最终,上帝预备了一只公羊代替以撒,亚伯拉罕的信心经受住了考验。

还有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攻打耶利哥城时,《约书亚记》6:2 - 5中,上帝指示他们绕城七日,每日祭司要吹角,百姓不可呼喊。这看似不合常理的战术,完全违背军事常识。但约书亚因着对上帝的信心,带领百姓完全遵行。到了第七日,城墙就塌陷了,以色列人顺利取得胜利。这两个例子都和亚伯拉罕一样,在看似毫无希望或者不合理的情况下,因着对上帝的信心,坚定地迈出脚步,最终见证上帝的信实。

回到当下,如今,身处信息爆炸时代,各种思潮不断冲击着我们的信仰。就像有些信徒在面对职业选择时,一份高薪但需要经常违背道德底线的工作,和一份收入普通但能坚守信仰原则的工作摆在面前,内心十分挣扎。又比如在投资时,面对一些打着高回报旗号,实则可能涉及欺诈或不正当经营的项目,是被利益诱惑还是依靠对上帝的信心,坚守诚实和正直,这都是对信仰的考验。亚伯拉罕的故事提醒我们,坚定信心、相信上帝应许,就能做出正确选择,即便道路艰难,也不会迷失。

从族长时代的信心奠基,到被掳时期的信仰持守,神的子民始终在具体处境中见证信仰的力量。亚伯拉罕凭借着对上帝的信心,毅然踏上未知的旅程,成为了信心的典范。他的故事如同明亮的火种,点燃了我们对上帝应许的坚定信念。当我们凭借这份信心勇敢地迈出与上帝同行的第一步后,就会发现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复杂的环境,这些环境正是对我们信心的试炼场。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但以理三个朋友的故事,看看他们是如何在环境中与上帝同行的。

二、在环境中与上帝同行(但3:16~18)

“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对王说:‘尼布甲尼撒啊,这件事我们不必回答你。即便如此,我们所侍奉的神能将我们从烈火的窑中救出来。王啊,他也必救我们脱离你的手;即或不然,王啊,你当知道我们决不侍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

故事发生在巴比伦帝国巅峰时期,尼布甲尼撒王为巩固统治、彰显权威,建造了一座巨大金像。金像不仅是权力象征,更是要求民众绝对服从的标志。王下令,当特定音乐响起,所有人必须向金像下拜,违抗者将被投入熊熊烈火窑中。沙得拉、米煞和亚伯尼歌作为被掳至巴比伦的犹大人,处境艰难。他们身处异国他乡,语言不通,文化习俗不同,作为被征服者,在巴比伦社会备受歧视,只能从事底层工作,艰难求生。

尼布甲尼撒王的命令,将他们逼至信仰与生存的绝境。向金像下拜,违背他们对独一真神的信仰;拒绝,则意味着死亡。周围人或许因恐惧纷纷妥协,而这三位弟兄却立场坚定。他们简短有力地回应王的命令,表明信仰不可动摇。他们坚信上帝有拯救他们脱离烈火的大能,这基于他们对上帝过往神迹的认知和内心的坚定信念。即便上帝不拯救,他们也绝不背叛信仰,在他们心中,上帝的圣洁荣耀至高无上,为坚守信仰,甘愿付出生命代价。

在《但以理书》6章中,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但以理身上。大流士王被大臣们怂恿,颁布了三十日内不许向王以外的神祈求的禁令。但以理知道后,仍每日三次开窗向耶路撒冷祷告。他没有因为禁令和可能面临的危险而放弃对上帝的敬拜,最终被扔进狮子坑。然而上帝差派使者封住狮子的口,使但以理毫发无损。

另外在《列王纪上》18章,以色列王亚哈和王后耶洗别敬拜巴力神,迫害耶和华的先知。以利亚挺身而出,与巴力的先知在迦密山上对峙。巴力的先知们从早到晚呼求巴力降火,却毫无动静。而以利亚在众人面前重修耶和华的祭坛,摆上祭物,祷告之后,耶和华降下烈火,烧尽燔祭、木柴、石头和尘土,还舔尽沟里的水。以利亚在周围人都背离真神、崇奉假神的恶劣环境中,坚定依靠上帝,不仅证明了上帝的大能,也让以色列众人重新认识到上帝的权威。

在第一世纪,教会遭受了残酷的逼迫。罗马帝国将基督教视为威胁统治的存在,对基督徒展开了系统性的迫害。尼禄皇帝统治时期,罗马城突发大火,尼禄为转移民众的愤怒与指责,将纵火罪名嫁祸给基督徒。此后,基督徒们成为众矢之的,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他们被剥去衣服,绑在柱子上,浇上易燃物,在夜间点燃,充当照亮花园的“火炬”;有的被扔给饥饿的野兽,在竞技场中供人取乐;还有的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受尽痛苦折磨。

即使在这样的恐怖环境下,早期的基督徒们依然没有放弃信仰。他们秘密集会,彼此鼓励,在黑暗中坚守对上帝的信念。彼得和约翰在传福音时被犹太公会逮捕,公会严令他们禁止宣扬耶稣的名,但他们坚定回应:“听从你们,不听从神,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们自己酌量吧!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 尽管面临监禁、鞭打等刑罚,他们依旧无畏地传播福音。

还有司提反,他因传讲耶稣基督被众人用石头打死。在被攻击时,他不仅没有丝毫退缩,还充满圣灵,定睛望天,看见神的荣耀和耶稣站在神的右边,并为那些迫害他的人祷告:“主啊,不要将这罪归于他们!”司提反用生命见证了信仰的力量,他的牺牲激励着更多的信徒勇敢面对逼迫。

如今,虽然大多不会面临极端肉体迫害,但信仰环境依然充满挑战。在一些社区里,信徒们可能因为坚持周日去教堂礼拜,而被邻居误解为“不务正业”“迷信”;在学校里,学生信徒可能因为信仰的缘故,在参与一些带有世俗化、娱乐化的活动时产生内心冲突,被同学孤立。但无论环境如何艰难,我们都要像但以理的三个朋友以及第一世纪的圣徒们一样,坚定依靠上帝,终能见证上帝荣耀彰显。

当外在压力考验我们的信仰立场,日常生活的点滴更在检验我们的信仰本质。正如以诺在俗世洪流中,依然能保持与上帝的亲密同行。以诺所处的时代,人类社会道德沦丧,暴力、贪婪、淫乱充斥其中,但他却能在这样的环境里独善其身,成为与上帝同行的楷模。这让我们明白,信仰不仅是在艰难困境中坚守立场,更是在平凡日常里的每一个选择与行动中彰显上帝的荣耀。我们在艰难环境中坚守信仰的经历,不应只停留在应对危机的时刻,更应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为信仰的力量不仅在于让我们战胜困难,更在于让我们在平凡生活中彰显上帝的荣耀。以诺的一生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在生活中与上帝同行。

三、在生活中与上帝同行(创5:21~24)

“以诺活到六十五岁,生了玛土撒拉。以诺生玛土撒拉之后,与神同行三百年,并且生儿养女。以诺共活了三百六十五岁。以诺与神同行,神将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 。”

在远古时代,人类社会逐渐走向堕落。随着人口增长,道德水准急剧下滑。暴力事件频发,强者欺凌弱者,抢夺土地、财物;贪婪驱使人们无节制地积累财富,不顾他人死活;淫乱之风盛行,破坏家庭伦理。在这样的环境中,以诺却成为与上帝同行的楷模。以诺的生活和常人无异,经历结婚、生子、养育后代等人生阶段,参与社会生产与交往。但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一生都与上帝保持亲密关系。

在家庭中,以诺是充满爱的丈夫,尊重妻子,理解她的需求,共同承担家庭责任。他是尽责的父亲,言传身教,向子女传授生存技能,更注重信仰与品德培养。每天,他会与家人围坐,讲述上帝的故事,分享自己对上帝的感悟,引导家人敬畏上帝。在他营造的家庭氛围中,充满爱与信仰的温暖。

就像《路得记》里的波阿斯,他身为田间的主人,在劳作中践行着对上帝的信仰。当路得来到他的田间拾取麦穗,波阿斯不仅没有驱赶她,还吩咐仆人照顾她,让她能在安全的环境中获取粮食。他的行为体现出上帝所倡导的怜悯与善良,他明白自己的富足是上帝的恩赐,所以愿意将这份恩赐传递给他人,以实际行动荣耀上帝。以诺在家庭中的角色如同波阿斯在田间,都是在自己的领域里,用爱和信仰去影响身边的人。

另外,《路加福音》10:38 - 42中,马利亚和马大接待耶稣的故事也很有启发。马大忙于服侍,抱怨马利亚不帮忙,耶稣却称赞马利亚选择了上好的福分,就是在生活中聆听上帝的话语。以诺在生活中,无论是家庭琐事还是社会交往,都时刻以与上帝同行的准则要求自己,将信仰融入每一个细节。

邻里相处时,以诺善良、宽容、诚实。邻居遇生活困难,他主动帮忙,如帮忙耕种、照顾生病家人;发生矛盾,他主动沟通,以宽容之心化解,从不计较得失;商业往来或日常交流,他坚守诚信,答应之事必定做到,赢得众人信任。

面对生活困难,以诺从不独自面对。农作物歉收,他带领家人虔诚祈祷,寻求上帝指引;家人患病,他陪伴左右,与家人一起向上帝祈求康复;与人发生纠纷,他默默祷告,寻求上帝智慧解决。

对我们而言,与上帝同行不能只停留在宗教仪式上。在工作中,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我们时常面临抉择。比如在一个项目中,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同事提议采用一些偷工减料的方法来节省时间和成本,以尽快完成任务获得领导的认可。此时,我们是为了短期利益违背职业道德,还是秉持诚实勤奋的原则,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即便可能面临项目延期的风险,也要保证工作质量,这就是对我们信仰的考验。

在家庭产生矛盾时,比如夫妻之间因为家庭财务规划产生分歧,一方想要购买超出经济能力的奢侈品,另一方则希望合理储蓄、规划未来。如果以自我为中心,坚持自己的想法,可能会引发激烈争吵;而若用基督的爱去包容理解,倾听对方的想法,共同寻求一个平衡的解决方案,就是在生活中践行信仰。

当社会上看到不公苦难时,比如看到街头有流浪人员,我们是冷漠地走过,还是践行上帝的爱,主动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如送上食物、衣物,或者帮忙联系救助机构;又比如当我们了解到一些贫困地区的儿童缺乏教育资源时,我们是视而不见,还是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改善他们的教育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将信仰融入生活细节,才能真正与上帝同行,让生命成为荣耀上帝的见证。

然而即便最敬虔的生活,也难逃罪恶世界的侵蚀。当社会整体堕落时,先知哈巴谷的困惑恰是现代人的镜像。以诺一生与上帝同行,为我们展示了生活中信仰的美好模样,但这样的生活也无法避免周围世界的黑暗影响。哈巴谷生活的时代,犹大国被内忧外患所笼罩,权贵腐败、社会不公、战争威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困惑与挣扎,就如同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各种难题时的迷茫与绝望。尽管我们努力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信仰,但生活的无常总会让我们遭遇意想不到的困境,有时甚至会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当这种绝望袭来,我们的信仰该如何存续?让我们从哈巴谷先知的经历中寻找答案。

四、在绝望中与上帝同行(哈3:17~19)

“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圈中绝了羊,棚内没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主耶和华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脚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稳行在高处 。”

哈巴谷生活的犹大国,内忧外患严重。国内,权贵阶层腐败,利用权势强占百姓土地,剥削劳动者成果,司法体系被操控,正义无法伸张,无辜者含冤,作恶者逍遥。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底层百姓生活困苦,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国外,强国环伺,战争一触即发,百姓时刻担心家园被毁、亲人离散,生活充满恐惧与不安。

哈巴谷目睹这一切,内心充满困惑挣扎,向神发出疑问:为何上帝不惩治恶人,拯救百姓?他渴望上帝立刻行动,结束这黑暗混乱局面。在漫长等待中,哈巴谷逐渐领悟上帝主权与奥秘。他明白人类认知有限,上帝的计划和时间远超我们理解。即便眼前世界荒芜,生活陷入绝境,上帝依然值得信赖依靠。

在《诗篇》22篇中,大卫在极度痛苦和绝望中呼喊:“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他被敌人围困,生命垂危,感觉上帝似乎抛弃了他。但他最终还是依靠对上帝的信心,赞美上帝的作为,因为他知道上帝必拯救他。

还有《约伯记》中的约伯,原本富足美满,却在一天之内失去了所有儿女、财产,自己还身患重病,妻子也劝他弃掉神。但约伯在绝望中没有咒诅上帝,而是坚守对上帝的信仰,他说:“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最终上帝加倍赐福给他。这两个例子都表明,在绝望中,只要坚定对上帝的信心,依靠他,就能找到力量和希望。

经文中描述的景象,象征生活彻底崩溃。无花果树、葡萄树、橄榄树不结果,田地无粮食,圈中无羊,棚内无牛,意味着失去经济来源和食物,百姓陷入极度贫困绝望。但哈巴谷没有绝望,反而选择赞美上帝。他高呼要因耶和华欢欣,这是超越物质和环境的喜乐,源于内心对上帝坚定信仰。他深知上帝的爱与拯救不依赖物质,而基于对人类永恒承诺。他坚信上帝是力量源泉,会赋予他跨越困境的力量,走向胜利荣耀。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遭遇各种至暗时刻。当亲人突然离世,那种失去至亲的痛苦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撞击着我们的内心,让我们陷入无尽的悲伤与无助之中,开始质疑上帝为何要带走我们所爱的人;当事业突然破产,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不仅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周围人的异样眼光和冷嘲热讽,我们很容易对未来感到迷茫,怀疑上帝是否还在眷顾我们;身患重病时,身体的疼痛和对病情的担忧双重折磨着我们,尤其是当治疗过程漫长且痛苦,而病情却没有明显好转时,我们会忍不住问上帝,为什么要让我们承受这样的苦难。

但哈巴谷经历告诉我们,越是困境,越要坚定依靠上帝。即便暂时看不到希望,只要紧握上帝应许,在绝望中保持赞美感恩,就一定能迎来曙光。比如当我们亲人离世时,我们可以在悲伤中向上帝祈祷,寻求安慰,相信上帝会在天堂照顾好亲人,也会给予我们力量度过悲伤;事业破产时,我们可以依靠上帝的指引,反思自己的不足,重新寻找机会,相信上帝会为我们打开另一扇门;身患重病时,我们可以把病痛当作对自己信仰的考验,在痛苦中依然赞美上帝,积极配合治疗,相信上帝会让我们在这场磨难中变得更加坚强。

    个人性的绝望延伸至普世性的苦难,这正是使徒保罗用生命诠释的奥秘。哈巴谷在绝望中对上帝的质疑与坚守,让我们看到了个体在困境中信仰的挣扎与升华。

而当这种个体的绝望放大到整个世界的维度,就成为了普世性的苦难。

使徒保罗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与挑战,他在苦难中不断地与上帝同行,深刻地领悟到苦难是上帝塑造我们、锤炼我们信仰的工具。

当我们在绝望中依靠上帝寻得一丝希望后,会发现苦难是人生更为严峻且深刻的磨砺。它不仅考验我们的信念,更塑造我们的灵魂。使徒保罗在苦难中的经历,以及以色列人在埃及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在苦难中与上帝同行的力量。

使徒保罗在苦难中的经历,以及以色列人在埃及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在苦难中与上帝同行的力量。

五、在苦难中与上帝同行(林后1:8~10)

“弟兄们,我们不要你们不晓得,我们从前在亚西亚遭遇苦难,被压太重,力不能胜,甚至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自己心里也断定是必死的,叫我们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复活的神。他曾救我们脱离那极大的死亡,现在仍要救我们,并且我们指望他将来还要救我们 。”

使徒保罗原是迫害基督徒的法利赛人扫罗。法利赛人在当时犹太社会以严守律法、维护宗教传统自居,认为新兴基督教是对犹太教的背叛。扫罗积极参与迫害基督徒,四处追捕他们,将其投入监狱,甚至赞同处死。在大马士革路上,耶稣基督显现,一道强光从天而降,扫罗听到耶稣质问,这次经历彻底改变他,他归信基督,改名保罗,开启传教之旅。

传教生涯中,保罗历经无数苦难。犹太人多次鞭打他,按犹太律法,鞭笞可达三十九下,这是残酷刑罚,常使人皮开肉绽、重伤不起。他多次被囚禁,监狱环境恶劣,缺衣少食、疾病横行。罗马帝国将基督教视为威胁统治的邪教,对基督徒残酷镇压,保罗也深受其害。他在海上遭遇风暴,船只在狂风巨浪中飘摇数日,随时可能沉没,他和同伴在生死边缘挣扎。陆地生活同样艰难,四处奔波传教,居无定所,常面临饥饿、寒冷和疾病困扰。在亚西亚的经历中,他被苦难压得几近崩溃,自觉必死无疑。

这种群体性的苦难记忆,早在以色列出埃及时就已刻入信仰基因。当法老的鞭影笼罩歌珊地,当婴孩的啼哭被尼罗河水吞没,上帝的子民在四百三十年的暗夜中,始终持守逾越节的盼望。正如保罗在罗马狱中书写腓立比书,以色列人在砖窑里的哀叹,最终都化为红海边的赞歌。

无论是保罗还是以色列人,他们在苦难中都深刻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与无助,从而更加坚定地依靠上帝。保罗回顾过往,感恩上帝多次救他脱离死亡,如被囚禁时神奇获释,海上风暴中保住性命,他坚信上帝会继续拯救他。苦难中,保罗没有抱怨,反而领悟到苦难是上帝塑造他品格、锤炼他信仰的方式。他学会谦卑,不再依赖自身智慧能力,完全仰赖上帝;学会忍耐,在困境中坚守等待救赎。以色列人在漫长的苦难中,也始终没有放弃对上帝的信仰,正是这份信仰支撑他们熬过最黑暗的时刻,迎来自由。

在《哥林多后书》11:23 - 28中,保罗列举自己所受的苦难:“被囚多次,受鞭打是过重的,冒死是屡次有的。被犹太人鞭打五次,每次四十减去一下;被棍打了三次,被石头打了一次,遇着船坏三次,一昼一夜在深海里。又屡次行远路,遭江河的危险、盗贼的危险、同族的危险、外邦人的危险、城里的危险、旷野的危险、海中的危险、假弟兄的危险。受劳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饥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体。”即便如此,他依然坚守信仰。

还有《希伯来书》11:35 - 38提到,“有妇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又有人忍受严刑,不肯苟且得释放,为要得着更美的复活。又有人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各等的磨炼,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受试探,被刀杀,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飘流无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这些圣徒在苦难中坚守信仰,和保罗、以色列人一样,在苦难中与上帝同行,彰显上帝的荣耀。

我们生活中也难免遭遇苦难,可能是长期疾病折磨,每日与病痛抗争,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让人疲惫不堪;可能是家庭破裂痛苦,曾经温暖的港湾变成伤心之地,内心满是痛苦与迷茫;或是经济困境绝望,债务缠身,为生计四处奔波却四处碰壁。

但保罗与以色列人的经历告诉我们,苦难是上帝的考验,也是成长的机遇。苦难中,我们要放下骄傲自负,全身心依靠上帝。在病痛中学会珍惜健康,在祈祷中感受上帝的安慰;家庭破裂时懂得爱的真谛,明白上帝的爱是永恒的依靠;经济困境中学会节俭坚韧,看到上帝不经意间的帮助。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苦难,将其视为成长的阶梯。每克服一次苦难,灵魂就得到一次升华。他们的故事激励我们,无论困境多大,都要紧紧抓住上帝的手,永不放弃。当我们在苦难中坚定不移与上帝同行,最终必能见证上帝的荣耀和大能。或许当下深陷苦难泥沼,看不到尽头、感受不到希望,但请相信,上帝的计划正在悄然展开。他会在最合适的时机,为我们拨开云雾,让阳光重新洒在我们身上。正如《罗马书》8:28所说:“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我们所经历的每一次苦难,都不会是毫无意义的,它们都是上帝塑造我们、磨练我们的工具。

结束经文:书1:9节

“我岂没有吩咐你吗?你当刚强壮胆!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因为你无论往哪里去,耶和华你的神必与你同在 。”

这段经文是上帝给予约书亚的嘱托,彼时约书亚肩负着带领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的重任,前路困难重重,挑战不断。但上帝的话语如同黑暗中的明灯,为他照亮前行的道路,给予他无尽的勇气与力量。这同样也是给予我们每个基督徒的应许,无论我们在与上帝同行的道路上遭遇何种艰难险阻,上帝始终与我们同在。

弟兄姊妹们,与上帝同行的道路,有蒙福的喜乐,也有诸多的挑战。从族长以诺被接升天的神秘经历,到使徒保罗奔跑天路的铿锵足音,与神同行从来不是静态的完美状态,而是动态的恩典旅程。我们从亚伯拉罕的信心中学会了勇敢迈出未知的脚步,从但以理三个朋友的经历中懂得在恶劣环境坚守信仰,从以诺的生活里看到将信仰融入日常的美好,从哈巴谷先知的感悟中领悟在绝望中赞美上帝的力量,从使徒保罗和以色列人的苦难中明白依靠上帝的真谛。

当我们在生活中面临抉择时,要回忆亚伯拉罕的坚定,相信上帝的应许,做出符合信仰的选择;在遭遇外界压力试图动摇我们的信仰时,要像但以理的三个朋友那般,绝不妥协,依靠上帝的大能;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中,要效仿以诺,时刻与上帝同行,让信仰的光辉照亮生活的每一处;当陷入绝望的深渊,感觉被世界抛弃时,要如哈巴谷先知一样,在困境中依然因上帝而欢欣;在承受苦难的煎熬时,要以保罗和以色列人为榜样,将苦难视为成长的契机,紧紧依靠上帝。

让我们怀揣着坚定的信心、无畏的勇气和满溢的盼望,在与上帝同行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我们要时刻铭记,上帝的爱和力量从未离开我们,他一直在我们身边,指引着我们,保护着我们。在这趟充满挑战与希望的信仰之旅中,我们或许会疲惫,或许会迷茫,但只要我们坚守对上帝的信仰,遵循他的教导,就能不断成长,变得更加坚韧、更加仁爱、更加智慧。

愿我们都能在这趟信仰之旅中,不断成长,最终得着上帝所应许的永恒生命!让我们在新的一天、新的时刻,都以全新的姿态与上帝同行,去经历他的奇妙作为,去见证他的荣耀光辉,用我们的生命去荣耀他的圣名。

阿们!


阅读13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