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祷:效法基督的神圣使命
引言
亲爱的弟兄姊妹们,在信仰的漫漫长路上,代祷宛如熠熠生辉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温暖彼此的心灵。《诗篇》121篇1 - 2节中提到:“我要向山举目,我的帮助从何而来?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 这节经文让我们明白,代祷是我们向神寻求帮助、传递关爱的重要途径。
这启示我们,不要轻视代祷的力量,它是我们与神亲密交流,以及关爱他人的关键途径。当我们开启代祷之旅,就是在神的引领下,踏上一条充满爱与希望的道路,要时刻保持敬畏和虔诚,珍视每一次代祷的机会。
既然我们已经明晰代祷是蒙神引领、满含爱与希望的神圣之事,那如何从神的话语中汲取关于代祷的智慧呢?接下来,让我们翻开圣经,从具体的经文中探寻代祷的奥秘。
经文解读
翻开《罗马书》8章26 - 27节:“况且,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鉴察人心的,晓得圣灵的意思,因为圣灵照着神的旨意替圣徒祈求。”这段经文揭示了代祷中奇妙的一面——即便我们在软弱中不知如何祷告,圣灵也会在我们内心动工,以超越言语的叹息为我们代求。圣灵深知神的旨意,在我们的代祷中发挥着关键的引导与推动作用。
在《撒母耳记上》中,哈拿不孕,心中愁苦,便向耶和华祷告,她心里默祷,只动嘴唇,不出声音。虽然她没有清晰的言语表达,但神明白她内心的渴望,应允了她的祷告,使她怀孕生子,就是撒母耳。这正体现出,即便我们无法用言语清晰表达,圣灵也会在我们内心深处传达我们最真挚的渴望给神。我们要学会依靠圣灵,在祷告中保持一颗敏感于圣灵引导的心,相信神会透过圣灵的代求,给予我们和他人最恰当的回应。
再看《提摩太前书》2章1 - 2节:“我劝你,第一要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该如此,使我们可以敬虔、端正、平安无事地度日。”使徒保罗在此明确教导提摩太,也是教导我们,要为万人代祷,涵盖所有身份、地位和背景的人,彰显出代祷的广泛范围。
在《以斯帖记》中,以斯帖得知哈曼要灭绝犹大人的阴谋后,她让末底改召集书珊城的犹大人禁食三昼三夜,她自己和宫女也禁食,然后以王后的身份去见国王。她不仅为自己和犹大人的性命代祷,也间接为波斯国的和平与稳定代祷。最终,神成就了她的代祷,使犹大人脱离了危险,也让波斯国避免了一场可能的内乱。这表明代祷不应有偏见和局限,我们要有广阔的胸怀,像神爱世人一样,爱每一个人,通过代祷将神的爱与祝福传递给他们,为社会的和谐与安宁贡献力量。
透过对经文的解读和生动的圣经实例,我们对代祷的奇妙运作和广泛范畴有了深刻认知。但这还不够,我们不禁要问,代祷在信仰的核心意义里,其本质究竟是什么?下面,让我们借助圣经里那些震撼人心的代祷故事,深入剖析代祷的本质。
代祷的本质
代祷,本质上是站在他人立场,在神的面前为其恳切祈求。它是爱的具体行动,将他人的需要放在自己心上,带到神的施恩宝座前。就像摩西在以色列百姓犯罪得罪神、面临神的愤怒时,勇敢地挺身而出为百姓代祷(出埃及记32章)。摩西深知百姓的悖逆,却因对神的敬畏和对百姓的爱,恳切祈求神不要毁灭以色列人。他的代祷蒙神垂听,神转意不降所说的灾祸。这表明代祷是一种介入,是在神与人之间搭建桥梁,以爱和信心跨越隔阂。
类似的,在《创世记》中,亚伯拉罕为所多玛和蛾摩拉城代祷。他知道这两座城罪恶甚重,神要毁灭它们,但亚伯拉罕怀着对神的敬畏和对城中可能存在的义人的怜悯,与神讨价还价,从五十个义人开始,一直到十个义人。虽然最终城中义人不足十个,城被毁灭,但亚伯拉罕的代祷充分展现了代祷的本质。对我们而言,这意味着代祷是爱的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看到他人的困境,不应只是旁观者,而应将自己代入他们的处境,真心为他们的福祉向神祷告。
知晓了代祷的本质,我们对代祷的理解更进了一步。不过,在日常的信仰生活中,代祷有着更为实际和丰富的呈现方式,这便是代祷的双向性。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我们对他人的关怀和对他人支持的接纳。
代祷的双向性
为他人代祷
我们主动肩负起他人的重担,将他们生活的困苦、身体的疾病、灵性的成长等诸多需求带到神的面前。当弟兄姊妹遭遇困境,我们要怀着怜悯之心,虔诚为他们祈求神的帮助与指引。比如,有人陷入财务危机,我们求神赐给他智慧和机遇,助其走出困境;有人在信仰上产生疑惑,我们求神坚固他的信心,让他重寻属灵方向。这种为他人代祷的行为,是对他人的关爱与担当,也是践行基督“爱人如己”的教导。
在《使徒行传》中,彼得被希律王囚禁,教会却为他切切地祷告神。在祷告的过程中,信徒们怀着对彼得的关爱和对神的信心,将彼得的困境带到神的面前。最终,神差遣天使拯救彼得脱离了监狱。这表明为他人代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主动关心身边人的生活和灵性状况,将他们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定期为他们代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身的爱心得以成长,对基督的爱有更深刻的体会,这是神给予我们的内在祝福,让我们的生命因付出爱而更加丰盛。
我们明白了为他人代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深知这一过程中自身的成长与收获。但信仰生活中的代祷是相互的,我们不仅要给予,也要学会接受。接下来,让我们探讨接受他人代祷在我们信仰旅程中的重要意义。
接受他人代祷
我们也要放下骄傲与独立,坦诚向他人分享自己的难处,接受他人的代祷。使徒保罗在书信中多次诚恳地请求教会的弟兄姊妹为他祷告。在《以弗所书》6章19 - 20节,他写道:“也为我祈求,使我得着口才,能以放胆开口讲明福音的奥秘,(我为这福音的奥秘作了带锁链的使者)并使我照着当尽的本分放胆讲论。”当时保罗身为福音使者,即便被囚禁,仍渴望继续传播福音,他深知祷告的力量,于是向信徒们寻求代祷,希望借此获得勇气与智慧,更好地完成使命。
同样在《哥林多后书》1章11节中,保罗说:“你们以祈祷帮助我们,好叫许多人为我们谢恩,就是为我们因许多人所得的恩。”保罗清楚众人的代祷能使神的恩泽降临,让他在传道途中蒙恩,所以恳请信徒们持续为他祷告,共同见证神的作为。从保罗的经历可见,即便是伟大的使徒,也需要弟兄姊妹的代祷支持,这让我们明白彼此代祷在信仰生活中不可或缺。
在《雅各书》中提到:“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当我们接受他人代祷时,我们收获的是来自弟兄姊妹的关爱与支持,感受到自己在信仰群体中的重要性。这份情感上的慰藉和归属感是神通过他人给予我们的祝福,它让我们在困境中不再孤单,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会作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力和神的眷顾。
我们已经了解到接受他人代祷能给予我们力量与慰藉,当我们将为他人代祷和接受他人代祷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双向代祷。这种双向互动会在我们的信仰共同体中产生怎样奇妙的效果呢?让我们一同来探究双向代祷的深远意义。
双向代祷的意义
双向代祷不仅让我们彼此扶持、共同成长,更在教会中形成紧密相连的属灵共同体。为他人代祷时,我们的爱心得以培养,对他人的关怀加深;接受他人代祷时,我们能体会被爱的温暖,感受自己在信仰群体中的重要性。这种双向互动,如同人体血液循环,让爱与关怀在教会中不断流动,使教会成为充满活力与爱的大家庭。
在早期教会,信徒们就是彼此代祷,共同成长。《使徒行传》中记载,他们“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 。在这个过程中,信徒们通过代祷相互扶持,面对来自外界的压力和迫害时,也能坚定信仰。从个人层面,我们的信仰更加坚定,灵性得以成长,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更有力量;从教会整体层面,信徒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教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能够吸引更多人认识神,归向神的国度。这种整体的提升和发展是神对我们彼此代祷的美好回应,彰显了他的荣耀。
双向代祷在我们的信仰共同体中构建起了坚固的联系,使我们彼此扶持、共同成长。而在圣经中,有一个人以他的亲身实践,为我们诠释了代祷双向性的深刻内涵与力量,他就是保罗。现在,让我们走进保罗的代祷世界,看看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
保罗代祷的榜样
保罗堪称代祷的卓越典范。在他的书信中,满是对信徒真挚的代祷。在《腓立比书》1章9 - 11节,他写道:“我所祷告的,就是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使你们能分别是非,作诚实无过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并靠着耶稣基督结满了仁义的果子,叫荣耀称赞归与神。”保罗时刻牵挂着腓立比教会信徒的属灵成长,通过代祷祈求神让他们的爱心不断增长,在信仰上更加成熟。
在《歌罗西书》1章9 - 12节,保罗又说:“因此,我们自从听见的日子,也就为你们不住地祷告祈求,愿你们在一切属灵的智慧悟性上,满心知道神的旨意,好叫你们行事为人对得起主,凡事蒙他喜悦,在一切善事上结果子,渐渐地多知道神。”他为歌罗西教会的信徒代祷,期望他们能明白神的旨意,在生活中彰显神的荣耀。保罗一生四处传道,建立教会,无论身处何种艰难境遇,都未曾停止为信徒代祷。他在监狱中仍心系各教会,用代祷传递对信徒的关爱与期望。从保罗的榜样中,我们看到代祷是对他人灵魂的深度关切,是为他人属灵福祉不懈的努力。
保罗在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中,也多次为他们代祷,希望他们能在信仰上合一,避免纷争。哥林多教会内部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分门结党、道德混乱等。保罗通过代祷,祈求神开启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回归正确的信仰道路。最终,哥林多教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变和成长。这启示我们,要像保罗一样,对他人的属灵成长充满热忱和责任感。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边信徒的信仰状况,通过持续的代祷,祈求神在他们的生命中动工,帮助他们成长为成熟的基督徒。
保罗的代祷历程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从他的经历中,我们感受到了代祷蕴含的深沉爱意与坚定信念。那么,代祷仅仅是情感与信念的表达吗?不,它还拥有着超乎想象的力量,能够改变生命、扭转命运。接下来,我们就从圣经中的故事里,见证代祷那震撼人心的力量。
代祷的力量
代祷具有超乎想象的力量。它能够改变人的生命,如在监狱中,保罗和西拉祷告唱诗赞美神,地大震动,监门全开,众囚犯的锁链松开,狱卒一家因此信主(使徒行传16章)。代祷还能影响社会和国家的走向,当尼尼微城面临神的审判时,约拿宣告神的话语,尼尼微人从最大的到至小的,都披麻蒙灰禁食悔改,神就后悔,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约拿书3章)。这表明,真诚的代祷能够扭转命运的轨迹,使神的怜悯和恩典临到。
在《列王纪下》中,希西家王患病,危在旦夕。他转脸朝墙,祷告耶和华说:“耶和华啊,求你记念我在你面前怎样存完全的心,按诚实行事,又作你眼中所看为善的。” 他的祷告蒙神垂听,神加增他十五年的寿数。这让我们看到,真诚的代祷能够改变个人的命运。当我们参与到代祷中,见证代祷带来的这些奇妙改变时,我们对神的信心会不断增强。这种信心的增长是代祷带给我们的宝贵祝福,它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时,都能坚定不移地依靠神,相信神的大能,使我们的生命充满希望和力量。
代祷展现出的强大力量让我们惊叹不已,可我们不禁要思考,这力量的源头究竟在哪里?是源于我们自身的能力吗?当然不是。代祷的果效,实则是神的应许,而非人的能力。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代祷果效背后的真正原因。
代祷的果效:神的应许,而非人的能力
我们在见证代祷所带来的种种奇妙果效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切绝非源于代祷者自身的能力。我们不过是平凡之人,没有超凡的力量去改变现实、扭转命运。代祷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惊人的果效,完全是因为神的应许。
神在圣经中多次向我们作出承诺,他垂听我们的祷告,应允我们的祈求。《约翰一书》5章14 - 15节中说:“我们若照他的旨意求什么,他就听我们,这是我们向他所存坦然无惧的心。既然知道他听我们一切所求的,就知道我们所求于他的,无不得着。” 这明确地告诉我们,代祷的果效是神信实的彰显,是他对自己应许的践行。
以但以理为例,他在被掳到巴比伦期间,但以理为同胞和国家禁食祷告,寻求神的怜悯与拯救。他的祷告并非凭借自己的口才或影响力,而是紧紧抓住神的应许。神回应了他的祷告,使他在困境中得蒙保守,也为以色列人带来了希望的曙光。这清楚地表明,无论我们的代祷看似多么微不足道,只要我们是基于神的应许,靠着对神的信心,神就必定会成就大事。
我们切不可将代祷的果效归功于自己,而应时刻心存敬畏与感恩,荣耀归给神。因为只有神,才有能力成就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事。
既然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代祷的果效全然依靠神的应许,那么,在代祷的漫漫长路上,我们该以谁为至高的典范,去学习如何更好地代祷呢?毫无疑问,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作为最完美的代祷者,为我们树立了无可比拟的榜样。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寻耶稣基督的代祷之道,学习如何效法他的代祷。
效法基督的代祷
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是最完美的代祷者。在客西马尼园,他极其伤痛,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为了人类的救赎,在父神面前恳切代祷(路加福音22章)。即便面对十字架的苦难,他依然为钉他的人祷告:“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加福音23章34节)耶稣基督的代祷,是无私的爱与无尽的怜悯的体现。他在天上,如今仍在为我们代求(希伯来书7章25节)。作为跟随基督的人,我们应当效法他的榜样,以他的爱和谦卑去为他人代祷,同时也坦然接受他人为我们的代祷。
耶稣在传道过程中,常常独自祷告,为众人的罪、为世人的得救代祷。他的代祷不求自己的益处,完全是为了他人。在《约翰福音》17章中,耶稣为门徒和所有信他的人祷告,求神保守他们,使他们合而为一。我们效法基督的代祷,就是要在代祷中学习他的无私与谦卑。像他一样,不计较他人的过错,以包容和怜悯的心为众人代祷。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误解,都要坚持代祷,用爱去感化他人。
耶稣基督无私且谦卑的代祷,为我们照亮了代祷之路。但在实际的信仰生活中,我们要如何具体地践行代祷,让代祷真正发挥作用,切实地帮助到他人,荣耀神的名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有效的代祷方法。下面,我们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深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代祷。
如何有效地代祷
真诚的心
代祷不是形式上的敷衍,而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对他人的关怀和对神的信靠。我们必须真诚地渴望神的旨意成全在他人身上。
在《诗篇》51篇中,大卫犯罪后,向神祷告:“神啊,求你按你的慈爱怜恤我,按你丰盛的慈悲涂抹我的过犯。” 他的祷告充满了真诚的悔意和对神的信靠。这启示我们,在代祷时要摒弃一切虚假和功利的心态,将自己的真心完全敞开,以纯粹的爱和对神的敬畏去代祷。只有真诚的代祷才能打动神的心,也才能真正帮助到他人。当我们以真诚的心代祷时,神会悦纳我们的祷告,并且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是真诚代祷带来的内在祝福。
除了大卫,《历代志下》中记载,所罗门王在圣殿建成后,站在耶和华的坛前,向天举手祷告,祈求神垂听以色列人的祷告。所罗门王的祷告中,满是对神的敬畏和对百姓的责任,他真诚地祈求神在百姓犯罪时,垂听他们的悔改祷告,赦免他们。他的真诚使得神应允了他的祈求,也为以色列人带来了长久的指引和庇护。
当我们以真诚的心代祷,向神敞开心扉,表达对他人的关怀与对神的信靠时,我们已然迈出了正确代祷的重要一步。然而,仅仅有真诚还不够,要让代祷更具力量,我们还需要深入地走进他人的生活,去了解他们真实的需求。就像耶稣基督在回应马利亚告知酒用尽的需求时,行神迹满足众人一样,我们也要学会关注细节,精准把握他人的需求,使我们的代祷更有针对性。
了解需求
尽可能地去了解他人的实际需要,无论是属灵的、身体的还是生活上的困难。这样我们的代祷才能更有针对性。
在《约翰福音》中,耶稣在迦拿的婚宴上,当酒用尽时,马利亚告诉耶稣:“他们没有酒了。” 她了解到婚宴上的实际需求,并将这一情况告知耶稣。耶稣行神迹变水为酒,满足了众人的需要。这提醒我们,当我们用心去了解他人需求并针对性代祷时,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会更加紧密。我们的关心和代祷会让他人感受到被重视和关爱,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情谊。
在《使徒行传》中,有一个瘸腿的人天天被人抬到美门口求周济。彼得和约翰看到他的困境,不仅在物质上给予关怀,更了解到他内心渴望被医治的需求。于是彼得对他说:“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所有的给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叫你起来行走!” 那人立刻得到医治,跳起来行走。彼得和约翰是先了解了瘸腿人的实际需要,才能针对性地为他祷告,使神的能力在他身上彰显。
在用心了解他人需求,针对性地进行代祷之后,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个考验——代祷的回应可能不会立刻出现。此时,恒切坚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解需求是代祷的起点,而坚持则是让代祷持续发力,直至神的旨意成就的关键。正如以利亚求雨,多次等待才迎来降雨,我们在代祷中也要有这份坚持,相信神会在最合适的时间给予回应。
恒切坚持
代祷可能不会立刻得到回应,但我们不能灰心。如同那位执着的寡妇向不义的法官求伸冤,不断地切求,最终得到了公正(路加福音18章1 - 8节)。我们也要在代祷中坚持不懈,相信神的时间和安排。
在《列王纪上》中,以利亚祷告求雨,他派仆人七次去海边观看,前六次都没有看到下雨的迹象,但他没有放弃,直到第七次,仆人看见有一小片云从海里上来,如人手那样大,随后就降下大雨。这表明恒切坚持的代祷培养了我们恒切坚持的代祷培养了我们的耐心和毅力,使我们在信仰的道路上更加坚定。《路加福音》中记载,耶稣曾讲过一个法利赛人和税吏祷告的故事,税吏在圣殿里捶着胸,不敢抬头望天,只是祈求上帝开恩可怜他这个罪人。他的祷告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自内心深处对救赎的持续渴望。尽管他身份卑微,被众人轻视,但他恒切的祷告最终蒙神垂听。这告诉我们,无论自身处境如何,只要坚持代祷,就一定能等到神的回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需要长期代祷的情况。比如,为身患重病的亲人或朋友祷告,他们的病情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好转,这时我们就需要凭借坚定的信念,日复一日地将他们的情况带到神的面前。又或者为陷入信仰迷茫的弟兄姊妹代祷,帮助他们重新找回对神的坚定信心,这同样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因为神的时间和计划远超我们的理解,有时看似漫长的等待,实则是神在磨练我们的意志,考验我们的信心。
在漫长的代祷过程中,当我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恒切坚持时,我们更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并非独自前行。在我们的代祷中,圣灵是我们最有力的依靠。就像司提反在遭受迫害时,因依靠圣灵的引导和力量,才能做出令人动容的代祷。所以,当我们在代祷中坚持不懈时,千万不要忘记依靠圣灵,让他的能力充满我们的代祷,使我们的代祷更加符合神的旨意。依靠圣灵
正如前面经文所说,圣灵会帮助我们代祷。我们要在祷告中依靠圣灵的引导,让他的能力充满我们的代祷。
在《使徒行传》中,五旬节时,圣灵降临在信徒身上,他们就被圣灵充满,说起别国的话来。此后,信徒们在传道和代祷中,都依靠圣灵的引导。当司提反被众人用石头砸死时,他满心被圣灵充满,定睛望天,看见神的荣耀,还为那些杀害他的人祷告:“主啊,不要将这罪归于他们!” 司提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正是依靠圣灵的力量,才能以如此宽容和博爱的心为迫害他的人代祷。
在我们的代祷中,圣灵也时刻准备着引导我们。当我们面对复杂的情况,不知如何代祷时,只需安静下来,祈求圣灵的带领。圣灵会开启我们的智慧,让我们明白神的心意,使我们的代祷更加契合神的旨意。比如,当我们为社会的和平与公义代祷时,圣灵会引导我们关注到社会中真正需要改变的地方,让我们的代祷更具针对性和力量。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与圣灵的紧密联系,让圣灵成为我们代祷路上最可靠的指引。
结论
亲爱的弟兄姊妹们,代祷是神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我们在世上彰显基督之爱的重要方式。让我们从今天起,更加积极地投身到代祷的事工中,不仅要热心地为他人代祷,也要勇敢地接受他人的代祷。效法基督和保罗的榜样,以真诚、恒切的心践行代祷的双向性。相信在神的大能中,我们的代祷必不徒然,必将见证神的荣耀和他奇妙的作为。愿我们都成为神手中合用的代祷器皿,为神的国度拓展,为他人的生命带来祝福。阿们。